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城市群府际博弈的整体性治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6-4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1.2 研究意义第18-20页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及评价第20-40页
        1.2.1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第20-29页
        1.2.2 城市群府际关系研究综述第29-36页
        1.2.3 城市群府际博弈研究综述第36-40页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第40-43页
        1.3.1 研究思路第40-42页
        1.3.2 研究内容第42-43页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第43-45页
        1.4.1 研究方法第43-44页
        1.4.2 研究创新第44-45页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45-68页
    2.1 城市群概念界定第45-49页
        2.1.1 城市群内涵第45-46页
        2.1.2 城市群基本特征第46-48页
        2.1.3 城市群发展阶段划分第48-49页
    2.2 博弈理论第49-56页
        2.2.1 博弈论及其发展第49-51页
        2.2.2 博弈的构成要素第51-52页
        2.2.3 城市群府际博弈内涵第52-54页
        2.2.4 城市群府际博弈特征第54-56页
    2.3 共生理论第56-59页
        2.3.1 共生系统的基本构成第56-57页
        2.3.2 共生系统的生成机制第57-58页
        2.3.3 共生理论的价值诉求第58-59页
    2.4 整体性治理理论第59-68页
        2.4.1 整体性治理的兴起背景第59-61页
        2.4.2 整体性治理的核心要义第61-64页
        2.4.3 整体性治理的构成要素第64-68页
第3章 城市群府际博弈的机理分析第68-83页
    3.1 城市群府际博弈的基本假设第68-70页
        3.1.1 环境容量有限性假设第68-69页
        3.1.2 政府政治经济人假设第69页
        3.1.3 参与人有限理性假设第69-70页
    3.2 城市群府际博弈的具体领域第70-72页
        3.2.1 政治市场的博弈第70-71页
        3.2.2 产品市场的博弈第71-72页
        3.2.3 要素市场的博弈第72页
    3.3 城市群府际博弈及模型分析第72-83页
        3.3.1 官员晋升博弈模型分析第72-74页
        3.3.2 市场策略博弈模型分析第74-78页
        3.3.3 产业选择博弈模型分析第78-80页
        3.3.4 环境治理博弈模型分析第80-83页
第4章 城市群府际博弈的现状及成因分析第83-107页
    4.1 城市群府际博弈的发展轨迹与现状第83-87页
        4.1.1 城市群府际博弈的发展轨迹第83-86页
        4.1.2 城市群府际博弈的现状分析第86-87页
    4.2 城市群府际博弈无序的表现及影响第87-93页
        4.2.1 城市群内部统一市场分割第87-89页
        4.2.2 产业结构雷同与重复建设第89-91页
        4.2.3 区域环境污染及治理失序第91-92页
        4.2.4 城市群内部公共政策扭曲第92-93页
    4.3 城市群内府际博弈无序的成因分析第93-99页
        4.3.1 城市群府际合作博弈意识淡薄第93-94页
        4.3.2 城市群府际博弈协调组织滞后第94-95页
        4.3.3 城市群府际博弈协调机制低效第95-97页
        4.3.4 城市群府际博弈信用体系缺失第97-98页
        4.3.5 城市群府际博弈信息沟通不畅第98-99页
        4.3.6 城市群府际博弈规则仍不完善第99页
    4.4 城市群府际博弈的整体性治理契合性分析第99-107页
        4.4.1 价值取向耦合:合作与共赢第99-100页
        4.4.2 治理结构耦合:复合与网络第100-101页
        4.4.3 运行机制耦合:协调与整合第101-103页
        4.4.4 信任体系耦合:监督与惩戒第103-104页
        4.4.5 治理工具耦合:现代与高效第104-105页
        4.4.6 制度规范耦合:法制与责任第105-107页
第5章 国外城市群府际博弈的整体性治理经验与启示第107-120页
    5.1 美国城市群府际博弈的整体性治理应用经验第107-111页
        5.1.1 设立城市群府际博弈协调机构第108页
        5.1.2 建设城市群府际共享信息平台第108-109页
        5.1.3 签订城市群内府际合作性协议第109-110页
        5.1.4 规范城市群内部利益补偿机制第110-111页
    5.2 日本城市群府际博弈的整体性治理应用经验第111-115页
        5.2.1 完善城市群府际协作法律第112页
        5.2.2 成立城市群府际协调机构第112-113页
        5.2.3 健全城市群府际信用体系第113-114页
        5.2.4 编制城市群整体发展规划第114-115页
    5.3 国外城市群府际博弈的整体性治理应用启示第115-120页
        5.3.1 组织保障:设置威权性府际博弈协调机构第115-116页
        5.3.2 合法基础:构建整体性府际协作法律体系第116-117页
        5.3.3 制度支撑:推动现代性府际信用制度建设第117-118页
        5.3.4 关键要素:搭建共享性府际信息沟通平台第118-120页
第6章 城市群府际博弈整体性治理的路径选择第120-155页
    6.1 重塑城市群府际博弈治理理念第120-123页
        6.1.1 整体性理念第120-121页
        6.1.2 协同性理念第121-122页
        6.1.3 法治性理念第122-123页
    6.2 组建城市群府际博弈治理机构第123-130页
        6.2.1 中央政府的层面第124-125页
        6.2.2 城市群政府层面第125-128页
        6.2.3 非政府组织层面第128-130页
    6.3 创新城市群内部政绩考核机制第130-134页
        6.3.1 确定城市群政绩考核体系的价值理念第130-131页
        6.3.2 明晰城市群政绩考核体系的设计原则第131-132页
        6.3.3 改进城市群政绩考核体系的路向思考第132-134页
    6.4 完善城市群整体性府际利益协调机制第134-144页
        6.4.1 以利益共享为目标的动力机制第135-136页
        6.4.2 以利益诉求为前提的传导机制第136-137页
        6.4.3 以利益补偿为核心的运行机制第137-142页
        6.4.4 以利益约束为重点的保障机制第142-144页
    6.5 打造城市群整体性府际信息共享平台第144-149页
        6.5.1 健全城市群信息共享相关政策法规第144-145页
        6.5.2 统一城市群府际信息共享技术标准第145-146页
        6.5.3 提升城市群府际信息共享评估监督第146-147页
        6.5.4 整合城市群府际信息共享保障机制第147-149页
    6.6 优化城市群府际博弈信用体系第149-155页
        6.6.1 加强城市群府际信用法律建设第150-151页
        6.6.2 构建城市群府际信用评估体系第151-152页
        6.6.3 严格城市群府际博弈信用奖惩第152-153页
        6.6.4 培育城市群府际博弈信用文化第153-155页
结语第155-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6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76-177页
致谢第177-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研究--基于政府战略管理“三角模型”的分析框架
下一篇:药物性肝损伤体外筛选模型和何首乌致肝损伤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