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选题原因、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江文也其人 | 第13-31页 |
(一) 跨界生存 | 第13-15页 |
1、中国(台湾、厦门 | 第13页 |
2、日本 | 第13-14页 |
3、中国(北京、天津 | 第14-15页 |
(二) 角色的变换及作品简述 | 第15-22页 |
1、歌唱家 | 第15-16页 |
2、作曲家 | 第16-21页 |
3、音乐学家、诗人 | 第21-22页 |
(三) 政治中的沉浮 | 第22-26页 |
1、在日本的尴尬 | 第22-23页 |
2、到中国的抉择 | 第23-24页 |
3、中国政治运动下的遭遇 | 第24-25页 |
4、被重新挖掘和绽放光芒 | 第25-26页 |
(四) 何样的江文也? | 第26-31页 |
1、江文也身份的复杂性 | 第26-27页 |
2、在认同的追寻中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回望圣贤——江文也眼中的孔子与儒家乐论 | 第31-47页 |
(一) 音乐家孔子 | 第31-39页 |
1、自幼知乐 | 第31-32页 |
2、极高的音乐领悟力 | 第32-33页 |
3、灵敏的音乐感性体验 | 第33-34页 |
4、执着的学习者 | 第34页 |
5、琴不离身 | 第34-35页 |
6、创作作品 | 第35-36页 |
7、孔子击磬 | 第36-37页 |
8、音乐批评 | 第37-38页 |
9、音乐上的功绩 | 第38-39页 |
(二) 孔子的“乐论” | 第39-44页 |
1、“音”与“乐” | 第39-40页 |
2、“礼”与“乐” | 第40-41页 |
3、“国”与“乐” | 第41-42页 |
4、“仁”与“乐” | 第42-43页 |
5、“天”与“乐” | 第43-44页 |
(三) 孔子——江文也的精神归宿 | 第44-47页 |
1、“中国”的精神代表 | 第44-45页 |
2、“江文也”的精神代表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儒家音乐思想与江文也《孔庙大晟乐章》分析 | 第47-79页 |
(一) 祭孔活动渊源与发展概述 | 第47-50页 |
1、祭孔活动的渊源 | 第47页 |
2、祭孔雅乐的发展与变化特点 | 第47-50页 |
3、祭孔音乐在近现代的发展 | 第50页 |
(二) 江文也《孔庙大晟乐章》 | 第50-79页 |
1、作品的素材来源 | 第50-52页 |
2、作品的分析 | 第52-74页 |
3、《孔庙大晟乐章》的美学思想 | 第74-79页 |
第四章 创作观念和美学思考 | 第79-97页 |
(一) 江文也的创作观念和作品风格 | 第79-88页 |
1、日本元素 | 第80-82页 |
2、中国元素 | 第82-86页 |
3、乡土(台湾)元素 | 第86-88页 |
(二) 音乐家美学思考 | 第88-94页 |
1、创作方面的美学观察 | 第88-93页 |
2、表演美学探索 | 第93-94页 |
(三) 作曲家的美学观 | 第94-97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感谢 | 第103-105页 |
附录A:江文也年表 | 第105-138页 |
附录B:江文也作品列表 | 第138-144页 |
附录C:孔子与音乐资料选辑 | 第144-177页 |
附录D:祭孔雅乐的发展与变化 | 第177-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