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邓州、汝南两地的罗卷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课题介绍 | 第8-9页 |
二、选题理由及价值 | 第9页 |
三、课题研究情况综述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罗戏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 第11-28页 |
第一节 罗戏的历史形成 | 第11-17页 |
一、罗戏来源的诸种说法 | 第11-12页 |
二、罗戏产生的历史脉络 | 第12-14页 |
三、罗戏来源分析与邻省同名剧种之源流关系 | 第14-15页 |
四、“罗”字变体及确认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罗戏的音乐形态 | 第17-26页 |
一、罗戏的声腔归属 | 第17-18页 |
二、罗戏的唱词格律 | 第18-20页 |
三、罗戏的唱腔曲牌分析 | 第20-25页 |
四、罗戏的音乐特征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罗戏的表演形态 | 第26-28页 |
一、罗戏的演唱风格 | 第26-27页 |
二、罗戏伴奏特色 | 第27页 |
三、罗戏的代表剧目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卷戏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 第28-46页 |
第一节 卷戏的历史发展 | 第28-29页 |
一、有关卷戏的诸种说法 | 第28页 |
二、卷戏的历史发展脉络 | 第28-29页 |
三、“卷”字的由来 | 第29页 |
第二节 卷戏的音乐形态 | 第29-44页 |
一、卷戏的声腔归属 | 第29-30页 |
二、卷戏的唱词格律 | 第30-32页 |
三、卷戏的唱腔结构分析 | 第32-43页 |
四、卷戏的音乐特征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卷戏的表演形态 | 第44-46页 |
一、卷戏的表演风格 | 第44页 |
二、卷戏的伴奏特色 | 第44-45页 |
三、卷戏的代表剧目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罗卷“合流”的音乐文化形态分析 | 第46-59页 |
第一节 文化形态 | 第46-51页 |
一、罗卷“合流”历史成因 | 第46-47页 |
二、罗卷“合流”的文化倾向 | 第47-50页 |
三、罗卷“合流”的音乐共性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音乐形态 | 第51-59页 |
一、“吹腔”的出现使两戏声腔趋于统一 | 第51-52页 |
二、“合流”后罗戏唱腔音乐的变化 | 第52-55页 |
三、“合流”后卷戏唱腔音乐的变化 | 第55-58页 |
四、罗、卷、梆“三下汤”的表演形式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罗卷戏的现状与传承 | 第59-79页 |
第一节邓州罗卷戏的传承关系脉络 | 第59-63页 |
一、罗卷戏在邓州的发展经历 | 第59-60页 |
二、邓州罗卷戏的传承现状 | 第60-63页 |
三、邓州市政府保护罗卷戏的措施 | 第63页 |
第二节汝南罗卷戏的传承关系脉络 | 第63-67页 |
一、罗卷戏在汝南的发展经历 | 第63-64页 |
二、汝南罗卷戏的传承现状 | 第64-66页 |
三、汝南县政府保护罗卷戏的措施 | 第66-67页 |
第三节两地罗卷戏在传承上的共性与特性 | 第67-79页 |
一、传承共性 | 第67-68页 |
二、传承特性 | 第68-69页 |
三、同一曲牌在两地产生的流变 | 第69-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相关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