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昆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交通拥堵问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页 |
1.5 论文逻辑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城市交通拥堵概述 | 第16-22页 |
2.1 城市交通拥堵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城市交通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城市交通拥堵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 城市交通拥堵主要特征 | 第17-18页 |
2.2.1 城市交通拥堵时间分布特征 | 第17页 |
2.2.2 城市交通拥堵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7-18页 |
2.3 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8-22页 |
2.3.1 城市形态及其功能布局 | 第18-19页 |
2.3.2 城市交通方式及其结构 | 第19页 |
2.3.3 路网因素 | 第19-20页 |
2.3.4 车辆因素 | 第20页 |
2.3.5 人的因素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昆明城市交通拥堵现状与原因分析 | 第22-32页 |
3.1 昆明城市交通基本状况 | 第22-23页 |
3.2 昆明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 第23-32页 |
3.2.1 城市交通布局不够合理 | 第23-26页 |
3.2.2 城市交通管理不够规范 | 第26-27页 |
3.2.3 城市布局较为混乱 | 第27-29页 |
3.2.4 城市交通方式的变化引起交通拥堵 | 第29-32页 |
第四章 缓解昆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 | 第32-44页 |
4.1 优化城市布局 | 第32-35页 |
4.1.1 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扩大主干道网络对交通系统的覆盖 | 第32页 |
4.1.2 科学调整区域规划,扩大路网有效容量 | 第32-34页 |
4.1.3 科学规划新城区,通过就业和居住的多中心分流缓解交通压力 | 第34页 |
4.1.4 进一步协调各部门,以形成社会合力改善城市布局和交通管理 | 第34-35页 |
4.2 科学调整昆明城市交通布局 | 第35-38页 |
4.2.1 科学组织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流,合理分流道路交通压力 | 第35-36页 |
4.2.2 改造和完善已成路网,提升次干道和支路对干道的有效支持 | 第36页 |
4.2.3 合理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提高单位面积道路的交通效率 | 第36-37页 |
4.2.4 合理调整不同类型的交通方式,强化公交系统建设 | 第37-38页 |
4.2.5 针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构建立体式停车设施缓解交通压力 | 第38页 |
4.3 强化城市交通管理 | 第38-40页 |
4.3.1 提高主干道和次干道、支路等交点处的交通管理力度 | 第38-39页 |
4.3.2 提高节点交通渠化效果,减轻路网交通压力 | 第39-40页 |
4.3.3 加强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管理 | 第40页 |
4.4 构建立体化的交通秩序以缓解交通方式变化引起的交通拥堵 | 第40-44页 |
4.4.1 限制车辆增长,减少城市交通布局系统内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 第40-41页 |
4.4.2 进一步提高公交系统的覆盖率和效益 | 第41-42页 |
4.4.3 适当增设不同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减少交通混乱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5.2.1 加大定量分析力度 | 第44页 |
5.2.2 加强对各种原因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