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滑坡交通危险性评价及响应技术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山区滑坡灾害性评价与分析 | 第10-11页 |
1.2.2 滑坡灾害预测预警技术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公路交通中灾害防御体系 | 第12-14页 |
1.2.4 公路滑坡灾害处治技术研究 | 第14页 |
1.2.5 突发事件下交通组织设计研究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滑坡对高速公路交通的危险性评价 | 第17-26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滑坡形成条件及形态特征 | 第17-19页 |
2.2.1 滑坡形成基本条件 | 第17-19页 |
2.2.2 滑坡的组成及形态特征 | 第19页 |
2.3 滑坡对高速公路交通的影响 | 第19-22页 |
2.3.1 道路通行能力 | 第20-21页 |
2.3.2 次生事故 | 第21-22页 |
2.3.3 交通设施的损毁 | 第22页 |
2.4 滑坡对交通风险评价基本理论 | 第22-25页 |
2.4.1 风险源辨识 | 第23页 |
2.4.2 滑坡对交通的危险性评估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降低滑坡对公路交通危险性技术 | 第26-41页 |
3.1 概述 | 第26页 |
3.2 滑坡治理方案 | 第26-29页 |
3.2.1 绕道改线法 | 第26页 |
3.2.2 排水截水法 | 第26-27页 |
3.2.3 改变坡率法 | 第27页 |
3.2.4 预应力锚索治理法 | 第27-29页 |
3.3 危险性降低效果评价 | 第29-31页 |
3.3.1 位移-时间曲线分析法 | 第30页 |
3.3.2 位移-时间回归分析法 | 第30页 |
3.3.3 人工巡视法 | 第30-31页 |
3.4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保障技术 | 第31-33页 |
3.4.1 设置挡土结构法 | 第31-32页 |
3.4.2 设置防护网 | 第32-33页 |
3.5 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 第33-40页 |
3.5.1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体制建设 | 第33-35页 |
3.5.2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机制建设 | 第35-37页 |
3.5.3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法制建设 | 第37-38页 |
3.5.4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保障 | 第38-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滑坡灾害下高速公路交通组织设计 | 第41-53页 |
4.1 滑坡灾害下路域交通组织基本理论 | 第41-45页 |
4.1.1 交通影响路段及其影响等级划分 | 第41-43页 |
4.1.2 交通恢复用时分析 | 第43-44页 |
4.1.3 紧急事故下交通组织原则 | 第44页 |
4.1.4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管理一般流程 | 第44-45页 |
4.2 滑坡灾害下高速公路管理机制 | 第45-50页 |
4.2.1 交通控制方法 | 第45-48页 |
4.2.2 滑坡灾害下交通管理 | 第48-50页 |
4.3 各路段交通组织技术 | 第50-51页 |
4.3.1 事故区交通组织 | 第50页 |
4.3.2 控制区交通组织 | 第50-51页 |
4.3.3 缓冲区交通组织 | 第51页 |
4.4 应急信息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53-6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3页 |
5.2 滑坡形成机理 | 第53-55页 |
5.2.1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 第53-54页 |
5.2.2 滑坡特征分析 | 第54-55页 |
5.3 滑坡影响交通的危险性分析 | 第55-56页 |
5.4 交通安全保障技术 | 第56-59页 |
5.4.1 滑坡的加固治理 | 第56-58页 |
5.4.2 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 | 第58页 |
5.4.3 滑坡交通事故演练与安全管理 | 第58-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