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内部控制研究 | 第13-16页 |
1.2.2 互联网企业 | 第16-18页 |
1.2.3 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 | 第18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我国互联网企业内控现状分析及体系框架构建 | 第22-41页 |
2.1 我国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基础理论 | 第22-25页 |
2.1.1 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 | 第22页 |
2.1.2 内部控制目标 | 第22-23页 |
2.1.3 内部控制要素 | 第23-25页 |
2.2 我国互联网企业内控现状分析 | 第25-36页 |
2.2.1 互联网企业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2.2.2 我国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 第26-33页 |
2.2.3 我国互联网企业内控体系现存问题分析 | 第33-36页 |
2.3 我国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构建 | 第36-40页 |
2.3.1 框架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 第36-39页 |
2.3.2 互联网企业内控体系框架的内容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 | 第41-55页 |
3.1 我国互联网企业控制环境 | 第41-42页 |
3.2 我国互联网企业风险来源与评估方法 | 第42-48页 |
3.2.1 风险来源 | 第42-44页 |
3.2.2 风险评估要素 | 第44-46页 |
3.2.3 风险评估模型 | 第46-48页 |
3.3 我国互联网企业控制活动 | 第48-52页 |
3.3.1 控制活动内容 | 第48-51页 |
3.3.2 控制活动流程 | 第51-52页 |
3.4 我国互联网企业信息与沟通 | 第52-53页 |
3.5 我国互联网企业监督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研究 | 第55-61页 |
4.1 我国互联网企业缺陷认定现状 | 第55-58页 |
4.1.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55-56页 |
4.1.2 我国互联网企业财务报告缺陷认定现状 | 第56-57页 |
4.1.3 我国互联网企业非财务报告缺陷认定现状 | 第57-58页 |
4.2 我国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缺陷认定标准 | 第58-59页 |
4.2.1 财务报告缺陷定性标准 | 第58页 |
4.2.2 财务报告缺陷定量标准 | 第58-59页 |
4.3 我国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非财务报告缺陷认定标准 | 第59-60页 |
4.3.1 非财务报告缺陷定性标准 | 第59页 |
4.3.2 非财务报告缺陷定量标准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TX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 第61-69页 |
5.1 TX公司概述 | 第61页 |
5.2 TX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 第61-65页 |
5.2.1 TX公司的控制环境 | 第61-63页 |
5.2.2 TX公司的风险评估措施、信息与沟通及监督 | 第63页 |
5.2.3 TX公司控制活动的特点 | 第63-65页 |
5.2.4 TX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情况 | 第65页 |
5.3 TX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模型实证分析 | 第65-67页 |
5.4 TX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分析启示 | 第67-68页 |
5.4.1 对TX公司的启示 | 第67页 |
5.4.2 对其他互联网公司及我国相关制度建设的启示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