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分析与检验论文

基于等离子体光催化反应的亚硝酸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快速检测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英文缩略表第15-2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57页
    1.1 课题背景第23-29页
        1.1.1 亚硝酸盐概述第23-24页
        1.1.2 亚硝酸盐的危害及限量标准第24-26页
        1.1.3 现有检测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第26-29页
    1.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概述第29-40页
        1.2.1 拉曼散射效应第29-31页
        1.2.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第31-32页
        1.2.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的增强机理第32-36页
            1.2.3.1 电磁增强机理第32-34页
            1.2.3.2 化学增强机理第34-36页
        1.2.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基底第36-40页
            1.2.4.1 金属溶胶基底第36-38页
            1.2.4.2 有序的硬性基底第38页
            1.2.4.3 柔性基底第38-39页
            1.2.4.4 通用型基底第39-40页
    1.3 等离子体光催化反应概述第40-42页
    1.4 对氨基苯硫酚选择性增强现象的争议与进展第42-51页
        1.4.1 化学增强的电荷转移效应理论第43-44页
        1.4.2 等离子体光催化反应产物理论第44-51页
            1.4.2.1 密度泛函理论概述第44-46页
            1.4.2.2 对氨基苯硫酚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第46-47页
            1.4.2.3 对氨基苯硫酚的等离子体光催化反应机理第47-49页
            1.4.2.4 对氨基苯硫酚等离子体光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第49-51页
    1.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食品污染物中的检测应用第51-54页
        1.5.1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应用第51-52页
        1.5.2 食品中非法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应用第52-54页
            1.5.2.1 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第52-53页
            1.5.2.2 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第53-54页
    1.6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第54-56页
        1.6.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54页
        1.6.2 研究内容第54-55页
        1.6.3 技术路线第55-56页
    1.7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二章 增强基底的合成方法研究第57-72页
    2.1 引言第57-59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59-63页
        2.2.1 材料和试剂第59页
        2.2.2 仪器设备第59页
        2.2.3 拉曼光谱仪的参数设置第59-60页
        2.2.4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第60-61页
            2.2.4.1 柠檬酸钠还原法第60页
            2.2.4.2 逐步生长法第60-61页
        2.2.5 金纳米颗粒的表征第61-62页
        2.2.6 金纳米颗粒浓度的计算第62页
        2.2.7 数据处理第62-6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3-70页
        2.3.1 金纳米颗粒的表征第63-67页
            2.3.1.1 金纳米颗粒的光学表征第63-65页
            2.3.1.2 金纳米颗粒的拉曼表征第65-67页
        2.3.2 合成方法的粒径均匀性研究第67-70页
        2.3.3 合成方法的重复性研究第70页
    2.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三章 亚硝酸根对对氨基苯硫酚选择性增强谱峰的影响作用研究第72-86页
    3.1 引言第72-74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74-76页
        3.2.1 材料和试剂第74页
        3.2.2 仪器设备第74页
        3.2.3 拉曼光谱仪的参数设置第74页
        3.2.4 拉曼增强基底的制备与样品准备第74-75页
        3.2.5 理论计算细节第75页
        3.2.6 数据处理第75-7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6-84页
        3.3.1 金纳米颗粒的表征参数第76-77页
        3.3.2 亚硝酸根对对氨基苯硫酚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影响第77-80页
            3.3.2.1 亚硝酸根加入前后对氨基苯硫酚的表面增强拉曼图谱变化第77-78页
            3.3.2.2 不同实验因素对对氨基苯硫酚选择性增强现象的影响第78-80页
        3.3.3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对氨基苯硫酚拉曼光谱研究第80-83页
        3.3.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对对氨基苯硫酚表面偶联反应的影响第83-84页
    3.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四章 亚硝酸根引发对氨基苯硫酚等离子体光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第86-102页
    4.1 引言第86-88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88-89页
        4.2.1 材料和试剂第88页
        4.2.2 仪器设备第88页
        4.2.3 拉曼光谱仪的参数设置第88页
        4.2.4 增强基底的制备与样品准备第88-89页
        4.2.5 增强基底表征第89页
        4.2.6 不同激光功率下对氨基苯硫酚拉曼图谱的采集第89页
        4.2.7 数据处理第89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89-100页
        4.3.1 粗糙化金/银基底的表征第89-90页
        4.3.2 不同实验条件对对氨基苯硫酚等离子体光催化反应的影响第90-96页
            4.3.2.1 激发光功率与基底性质第91-92页
            4.3.2.2 环境因素的影响第92-94页
            4.3.2.3 金纳米颗粒的团聚情况第94-95页
            4.3.2.4 亚硝酸盐浓度第95-96页
        4.3.3 亚硝酸根引发对氨基苯硫酚等离子体光催化反应机理第96-100页
            4.3.3.1 亚硝酸根作为氧化剂的反应机理模型第96-98页
            4.3.3.2 亚硝酸根作为热电子淬灭剂的反应机理模型第98-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五章 基于PATP-GNPs探针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对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第102-116页
    5.1 引言第102-104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104-106页
        5.2.1 材料和试剂第104页
        5.2.2 仪器设备第104页
        5.2.3 拉曼光谱仪的参数设置第104-105页
        5.2.4 增强基底的制备、表征与样品准备第105页
        5.2.5 金纳米颗粒颗粒浓度优化第105页
        5.2.6 体系pH的优化第105页
        5.2.7 水溶液中亚硝酸钠的检测第105页
        5.2.8 数据处理第105-106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106-114页
        5.3.1 金纳米颗粒粒径优化第106-107页
        5.3.2 金纳米颗粒颗粒浓度优化第107-111页
            5.3.2.1 检测灵敏度与颗粒浓度第107-109页
            5.3.2.2 检测线性范围与颗粒浓度第109-111页
        5.3.3 体系溶液pH的优化第111-112页
        5.3.4 水溶液中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研究第112-114页
            5.3.4.1 方法选择性研究第112页
            5.3.4.2 方法检测灵敏度研究第112-114页
    5.4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六章 基于PATP-GNPs探针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检测实际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可行性研究第116-123页
    6.1 引言第116-117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17-118页
        6.2.1 材料和试剂第117页
        6.2.2 仪器设备第117页
        6.2.3 拉曼光谱仪的参数设置第117页
        6.2.4 增强基底的制备、表征与样品准备第117-118页
        6.2.5 实际样品预处理第118页
        6.2.6 实际样品中亚硝酸钠的检测第118页
        6.2.7 数据处理第11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8-122页
        6.3.1 自来水中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研究第118-119页
        6.3.2 腌渍蔬菜浸出液中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研究第119-120页
        6.3.3 唾液中亚硝酸盐的快速检测研究第120-122页
    6.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7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23-125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25-126页
    7.3 展望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5页
作者简历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重造孔法制备酚醛树脂基多孔炭及其电容性能研究
下一篇:聚乙二醇、十六醇和BSA与磷脂膜在气—液界面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