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多重造孔法制备酚醛树脂基多孔炭及其电容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引言第12-32页
    1.1 超级电容器概述第12-15页
        1.1.1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历史第12-13页
        1.1.2 超级电容器特点第13-14页
        1.1.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第14-15页
    1.2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第15-16页
    1.3 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第16-21页
        1.3.1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第16-19页
        1.3.2 超级电容器电解液第19-21页
    1.4 超级电容器多孔炭材料研究进展第21-27页
        1.4.1 活性炭(ACs)第22-23页
        1.4.2 碳纳米管(CNTs)、碳纤维(CNFs)和石墨烯第23-24页
        1.4.3 模板碳材料第24页
        1.4.4 含杂原子的碳材料第24-27页
        1.4.5 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7页
    1.5 超级电容器目前面临的问题第27-28页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8-31页
        1.6.1 选题依据第28-30页
        1.6.2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7 本章小结第31-32页
2 实验方法与性能测试第32-40页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第32-33页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概述第32页
        2.1.2 水溶性酚醛树脂的固含量第32-33页
        2.1.3 多孔炭材料收率第33页
    2.2 实验仪器第33页
    2.3 结构表征方法第33-35页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第35-37页
        2.4.1 测试用电容器的组装第35-36页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6-37页
    2.5 电化学性能计算方法第37-38页
        2.5.1 比电容的计算第37-38页
        2.5.2 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计算第38页
    2.6 本章小结第38-40页
3 碳酸钠为造孔剂一步法制备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第40-60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实验部分第40-41页
    3.3 结果及讨论第41-57页
        3.3.1 多孔炭的外观形貌第41-42页
        3.3.2 多孔炭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征第42-49页
        3.3.3 多孔炭电化学性能第49-54页
        3.3.4 碳酸钠致孔机理第54-57页
    3.4 本章小结第57-60页
4 有机盐为造孔剂制备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第60-82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实验部分第60-62页
        4.2.1 乙酸钠及乙酸钾为造孔剂制备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第60-61页
        4.2.2 柠檬酸钠为造孔剂制备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第61-62页
    4.3 结果及讨论第62-80页
        4.3.1 乙酸钠为造孔剂制备多孔炭第62-69页
        4.3.2 乙酸钾为造孔剂制备多孔炭第69-74页
        4.3.3 柠檬酸钠为造孔剂制备多孔炭第74-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5 乙酸钠为造孔剂制备N掺杂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第82-100页
    5.1 引言第82-83页
    5.2 实验部分第83-84页
    5.3 结果及讨论第84-99页
        5.3.1 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物理化学性能表征第84-91页
        5.3.2 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的造孔过程分析第91-93页
        5.3.3 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第93-99页
    5.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6 高倍率性能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制备第100-116页
    6.1 引言第100-101页
    6.2 实验部分第101页
    6.3 结果及讨论第101-114页
        6.3.1 高倍率多孔炭材料孔结构表征第101-108页
        6.3.2 高倍率多孔炭材料外观形貌表征第108页
        6.3.3 高倍率多孔炭材料XRD及元素分析第108-109页
        6.3.4 高倍率多孔炭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第109-114页
    6.4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6-120页
    7.1 结论第116-118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18页
    7.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8页
致谢第138-140页
作者简介第140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同煤配煤制备水处理用压块活性炭研究
下一篇:基于等离子体光催化反应的亚硝酸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快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