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困境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苏州市S机构“宝贝爱你”项目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项目背景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项目简介 | 第10-12页 |
(一)机构介绍 | 第10-11页 |
(二)项目缘起 | 第11页 |
(三)服务对象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脑瘫患儿困境家庭问题分析及理论依据 | 第13-24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一)脑瘫患儿家庭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家庭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4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4-16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脑瘫患儿家庭面临的困境分析 | 第16-22页 |
(一)脑瘫儿童家庭基本情况介绍 | 第16-17页 |
(二)脑瘫患儿家庭自身困境分析 | 第17-20页 |
(三)脑瘫儿童家庭外界困境分析 | 第20-22页 |
四、社会工作介入脑瘫儿童困境家庭支持的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22-23页 |
(二)增能理论 | 第23页 |
(三)优势视角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项目目标与实务模式 | 第24-29页 |
一、项目服务目标 | 第24-25页 |
(一)总体目标 | 第24页 |
(二)小组工作的服务目标 | 第24页 |
(三)个案工作的服务目标 | 第24-25页 |
二、社会支持网络模式 | 第25-26页 |
(一)正式支持 | 第25页 |
(二)非正式支持 | 第25-26页 |
(三)准正式支持 | 第26页 |
(四)社会工作专业支持 | 第26页 |
三、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实务框架设计 | 第26-29页 |
(一)小组工作的实务框架 | 第26-27页 |
(二)个案工作的实务框架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小组工作在脑瘫患儿困境家庭服务中的运用 | 第29-37页 |
一、小组工作概述 | 第29页 |
二、小组背景介绍 | 第29-30页 |
(一)小组名称、性质 | 第29页 |
(二)组员招募 | 第29-30页 |
三、小组活动的开展过程 | 第30-32页 |
四、小组活动的过程分析 | 第32-37页 |
(一)小组初期 | 第32-33页 |
(二)小组中期 | 第33-34页 |
(三)小组后期 | 第34-37页 |
第五章 个案工作在脑瘫患儿困境家庭服务中的运用 | 第37-47页 |
一、个案工作概述 | 第37页 |
二、个案工作服务的目的 | 第37页 |
三、个案工作服务脑瘫患儿困境家庭的具体实践 | 第37-47页 |
(一)个案情况介绍 | 第37-38页 |
(二)个案服务过程 | 第38-47页 |
第六章 项目分析与评估 | 第47-51页 |
一、小组工作服务的评估 | 第47-49页 |
(一)过程评估 | 第47-48页 |
(二)结果评估 | 第48-49页 |
二、个案工作服务的评估 | 第49-50页 |
(一)成效评估 | 第49页 |
(二)工作者的自我评估 | 第49-50页 |
三、两种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的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第七章 反思与启示 | 第51-54页 |
一、对本次项目活动的反思 | 第51-52页 |
(一)小组活动内容缺乏连贯性 | 第51页 |
(二)小组未能招募到男性组员,患儿父亲参与率低 | 第51页 |
(三)个案服务周期过短,案主经验巩固不足 | 第51-52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脑瘫患儿困境家庭的启示 | 第52-54页 |
(一)利用社区工作方法完善非正式与准正式社会支持 | 第52页 |
(二)满足脑瘫患儿家庭个别化需求 | 第52页 |
(三)引入社会工作介入特殊群体康复的专业督导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