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与行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6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相关研究综述第11-14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一) 研究思路第14页
        (二) 研究方法第14-15页
    四、概念界定第15-16页
        (一) 网络社交关系第15页
        (二) 网络社交行为第15-16页
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及特征分析第16-26页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现状第16-22页
        (一) 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对象第16-19页
        (二) 与社交对象的沟通与互动第19-22页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关系的特征第22-26页
        (一) 以实现时空重叠为基础的现实关系重构第22页
        (二) 关系网络化、粘性强第22-23页
        (三) 网络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第23-24页
        (四) 网络社交圈使现实社交圈显像化第24-26页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及问题分析第26-38页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现状第26-34页
        (一) 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习惯第26-28页
        (二) 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表现第28-31页
        (三) 大学生对网络社交行为的感受与评价第31-34页
    二、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中的问题及分析第34-38页
        (一) 网络社交依赖程度高第34-35页
        (二) 社交孤独感上升第35-36页
        (三)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弱第36-38页
第三章 关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教育建议第38-42页
    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大环境作用第38页
        (一)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保障社交关系健康发展第38页
        (二) 家长要提高与子女的沟通能力第38页
    二、加强高校教育的引导作用第38-40页
        (一) 开展网络社交安全教育引导树立健康的网络社交关系第39页
        (二) 丰富校园文娱活动减少网络社交依赖第39-40页
        (三) 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引领主流网络社交方向第40页
    三、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第40-42页
        (一) 在网络社交中实现自律性与防范性相结合第40-41页
        (二) 增强隐私意识,提升网络社交自我保护能力第41-42页
结语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第47-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
下一篇:高校学生社团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