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3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基本机理 | 第16-18页 |
1.4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简介 | 第18-24页 |
1.4.1 原型观测 | 第19-20页 |
1.4.2 室内试验 | 第20-21页 |
1.4.3 理论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1.5 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 | 第24-26页 |
1.5.1 Winkler地基梁模型 | 第24-25页 |
1.5.2 集中参数模型 | 第25-26页 |
1.5.3 有限元模型 | 第26页 |
1.6 本文的内容与组织 | 第26-29页 |
2 单桩基础的非线性计算模型研究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基于p-y曲线法的地基土抗力分析 | 第30-36页 |
2.2.1 桩侧土水平抗力—位移关系(p-y曲线) | 第30-33页 |
2.2.2 桩周土竖向摩阻力—位移关系(t-z曲线) | 第33-35页 |
2.2.3 桩尖土竖向抗力—位移关系(q-z曲线) | 第35页 |
2.2.4 单桩基础非线性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2.3 p-y曲线法模型验证 | 第36-41页 |
2.3.1 试验概况 | 第36-38页 |
2.3.2 p-y曲线模型 | 第38-39页 |
2.3.3 实体单元模型 | 第39-40页 |
2.3.4 结果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2.4 土性参数对桩基础力学行为影响分析 | 第41-45页 |
2.4.1 粘土地基土性参数的影响 | 第41-43页 |
2.4.2 砂土地基土性参数的影响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群桩基础的非线性计算模型研究 | 第47-69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桩身非线性的模拟方法 | 第48-50页 |
3.2.1 分布塑性铰模式 | 第49页 |
3.2.2 弹塑性纤维梁单元模式 | 第49-50页 |
3.3 群桩效应 | 第50-51页 |
3.4 非线性群桩基础的有限元模拟及参数影响分析 | 第51-68页 |
3.4.1 工程概况 | 第52-53页 |
3.4.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53-55页 |
3.4.3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静力推倒分析 | 第55-61页 |
3.4.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1-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桥墩—桩基础系统的能力谱法分析 | 第69-97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70-72页 |
4.2.1 基本原理及假定 | 第70页 |
4.2.2 等效单自由度系统 | 第70-72页 |
4.2.3 实施步骤 | 第72页 |
4.3 能力谱法的基本理论及弹塑性需求谱的构造 | 第72-79页 |
4.3.1 基本原理及步骤 | 第73-74页 |
4.3.2 基于等效阻尼的弹塑性需求谱 | 第74-76页 |
4.3.3 基于延性系数的弹塑性需求谱 | 第76-79页 |
4.4 考虑桥墩横桥向弯剪变形的数值分析模型 | 第79-86页 |
4.4.1 钢筋混凝土桥墩破坏形态 | 第80-81页 |
4.4.2 墩柱弯剪破坏的位移反应 | 第81-82页 |
4.4.3 墩柱弯剪破坏的骨架曲线 | 第82-84页 |
4.4.4 模型验证 | 第84-86页 |
4.5 工程实例分析 | 第86-95页 |
4.5.1 工程概况 | 第86-88页 |
4.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8-90页 |
4.5.3 能力谱法分析 | 第90-93页 |
4.5.4 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93-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5 桥墩—桩基础系统基于延性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97-112页 |
5.1 引言 | 第97页 |
5.2 桥墩—桩基础系统的破坏类型及判定方法 | 第97-98页 |
5.2.1 桥墩—桩基础系统的破坏类型 | 第97-98页 |
5.2.2 判定方法 | 第98页 |
5.3 不同破坏类型下的抗震设防标准及性能指标 | 第98-104页 |
5.3.1 墩身破坏型的性能水准定义 | 第98-102页 |
5.3.2 基础破坏型的性能水准定义 | 第102-104页 |
5.4 算例分析 | 第104-111页 |
5.4.1 桥墩—桩基础系统破坏类型的判断 | 第104-107页 |
5.4.2 桥墩—桩基础系统抗震性能分析 | 第107-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7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2-114页 |
6.2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