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清凉饮料论文--茶饮料论文

红茶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抑菌作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0页
    1.1 红茶菌概述第11页
    1.2 红茶菌的基础研究第11-13页
        1.2.1 红茶菌的历史与来源第11-12页
        1.2.2 红茶菌菌种组成及相互关系第12页
        1.2.3 红茶菌发酵时菌相研究及现象第12-13页
        1.2.4 红茶菌菌液成分及测定方法研究第13页
        1.2.5 混合菌培养的研究第13页
    1.3 红茶菌的应用研究第13-18页
        1.3.1 红茶菌安全性研究第13-14页
        1.3.2 红茶菌的抑菌研究第14-15页
        1.3.3 红茶菌细菌纤维素的研究第15-16页
        1.3.4 红茶菌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功能第16-18页
    1.4 红茶菌与纯茶的比较第18页
    1.5 红茶菌产品的开发及发酵工艺研究第18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红茶菌发酵条件优化第20-47页
    2.1 前言第20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0-27页
        2.2.1 材料第20-21页
        2.2.2 方法第21-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46页
        2.3.1 碳源对红茶菌发酵的影响第27-30页
        2.3.2 葡萄糖含量对红茶菌发酵的影响第30-32页
        2.3.3 茶叶浓度对红茶菌发酵的影响第32-34页
        2.3.4 发酵温度对红茶菌发酵的影响第34-36页
        2.3.5 初始pH值对红茶菌发酵的影响第36-38页
        2.3.6 氮源对红茶菌发酵的影响第38-40页
        2.3.7 N、P离子对红茶菌发酵的影响第40-42页
        2.3.8 装液量对红茶菌发酵的影响第42-44页
        2.3.9 正交实验第44-45页
        2.3.10 红茶菌代谢变化规律第45-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红茶菌优势菌种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第47-60页
    3.1 前言第4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7-50页
        3.2.1 材料第47-48页
        3.2.2 方法第48-5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0-59页
        3.3.1 红茶菌优势菌株的分离第50-51页
        3.3.2 醋酸菌Y光S357的鉴定第51-54页
        3.3.3 酵母菌Y黄S556的鉴定第54-55页
        3.3.4 酵母菌Y白S650的鉴定第55-57页
        3.3.5 酵母菌MIS557的鉴定第57-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纯菌种及混合培养发酵红茶菌第60-69页
    4.1 前言第6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4.2.1 材料第60-61页
        4.2.2 方法第61-6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2-68页
        4.3.1 单一菌株及混合菌株发酵对红茶菌pH值及总酸的影响第62-63页
        4.3.2 单一菌株及混合菌株发酵对红茶菌营养物质的影响第63-65页
        4.3.3 单一菌株及混合菌株发酵对红茶菌外观的影响第65-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红茶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研究第69-75页
    5.1 前言第6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9-71页
        5.2.1 材料第69-70页
        5.2.2 方法第70-7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1-74页
        5.3.1 发酵时间对抑菌圈大小的影响第71-72页
        5.3.2 不同茶基质发酵得到的红茶菌的抑菌作用第72页
        5.3.3 单一菌株及混合菌株发酵得到的红茶菌的抑菌作用第72-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8页
    6.1 总结第75-76页
    6.2 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裂纹在线测量谐振式疲劳裂纹扩展试验载荷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订单不确定下双资源约束的多装配线鲁棒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