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第9-11页 |
二、学术前史回眸 | 第11-14页 |
三、主要内容、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教案、教案研究相关标准及晚清四川教案概述 | 第16-22页 |
一、教案与晚清四川教案的发生 | 第16-18页 |
(一)清代教案缘起 | 第16-17页 |
(二)晚清四川教案的发生 | 第17-18页 |
二、关于“教案”数量统计的标准问题 | 第18-21页 |
(一)对于一次教案的认知差异 | 第18-19页 |
(二)资料占有情况的不同 | 第19-21页 |
三、晚清四川教案数量统计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晚清四川教案的空间地理分布 | 第22-37页 |
一、晚清四川的区域区划 | 第22-25页 |
二、晚清川省各道教案分布状况 | 第25-31页 |
(一)成绵龙茂道 | 第25-26页 |
(二)川东道 | 第26-29页 |
(三)永宁道 | 第29-30页 |
(四)川北道 | 第30页 |
(五)建昌道 | 第30-31页 |
三、空间分布的规律及特点 | 第31-37页 |
(一)地域广泛 | 第31-32页 |
(二)川东、川南及以成都为中心的中部地区教案较多 | 第32页 |
(三)少数民族地区教案多发 | 第32-33页 |
(四)以重大教案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 | 第33-34页 |
(五)大部分州县只发生过一次教案 | 第34-35页 |
(六)教案多发生在县一级行政单位 | 第35页 |
(七) 教案多发生在人群聚集之时人群聚集之处 | 第35-37页 |
第三章、晚清川案的阶段性状况及其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 第37-41页 |
一、晚清四川教案变迁及其特点 | 第37-39页 |
(一)第一阶段 教案多发期(1860-1876) | 第37-38页 |
(二)第二阶段 教案缓和期(1876-1886) | 第38-39页 |
(三)第三阶段 重案频发期 (1886-1898) | 第39页 |
(四)第四阶段 小型教案持续频发多发期(1898-1911) | 第39页 |
二、各阶段性视域下的川省教案的空间性变动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晚清川省教案时空分布的原因 | 第41-61页 |
一、川境教案生发的基本原因 | 第41-45页 |
(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 第41-42页 |
(二)经济落后 | 第42页 |
(三)民教矛盾突出 | 第42-43页 |
(四)民风彪悍 | 第43-44页 |
(五)四川官绅积极策动参加教案 | 第44-45页 |
二、不同空间地理分布的特殊性原因 | 第45-58页 |
三、川省教案阶段性特征原因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85页 |
附录一 晚清时期四川每年各道教案简表 | 第69-84页 |
附录二 不能确定发生地之教案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图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