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背景下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研究--基于万峰湖镇的考察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1页 |
1.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背景 | 第9-10页 |
2.小规模学校的由来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研究渊源和脉络 | 第11-12页 |
2.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7页 |
3.研究述评 | 第17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教育公平理论 | 第17-18页 |
2.教育均衡理论 | 第18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一、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概述 | 第21-25页 |
(一)小规模学校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二)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三)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价值 | 第23-25页 |
二、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现状调查 | 第25-43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25-33页 |
1.调查点的选取 | 第25-28页 |
2.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32页 |
3.田野调查的操作策略 | 第32-33页 |
(二)万峰湖镇小规模学校的布局调整 | 第33-43页 |
1.万峰湖镇小规模学校的概况 | 第33-36页 |
2.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过程 | 第36-39页 |
3.布局调整后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态 | 第39-43页 |
三、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分析 | 第43-59页 |
(一)生源流失多 | 第43-45页 |
1.高年级合并 | 第43-44页 |
2.多次移民搬迁 | 第44-45页 |
(二)办学条件差 | 第45-50页 |
1.基础设施不足 | 第45-48页 |
2.信息化设备短缺 | 第48-50页 |
(三)师资力量薄弱 | 第50-52页 |
1.专业教师缺乏 | 第50-51页 |
2.教师培训问题多 | 第51-52页 |
(四)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 第52-54页 |
1.课程开设不齐 | 第52-53页 |
2.教学方式落后 | 第53-54页 |
(五)特色发展不明显 | 第54-59页 |
1.特色发展意识不强 | 第55-56页 |
2.特色发展的片面化 | 第56-59页 |
四、对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的反思 | 第59-65页 |
(一)从支持乡村教师的视角 | 第59-60页 |
1.明确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和定位 | 第59页 |
2.给乡村教师更多自主探索空间 | 第59-60页 |
(二)从关爱弱势儿童的视角 | 第60-61页 |
1.关注弱势儿童教育更需以人为本 | 第60-61页 |
2.为弱势儿童提供多元化教育选择 | 第61页 |
(三)从发展民族教育的视角 | 第61-65页 |
1.撤点并校需关照民族地区的文化环境因素 | 第61-62页 |
2.重视民族学校教育与传统教育形态的共生 | 第62-65页 |
五、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趋势展望 | 第65-69页 |
(一)抱团发展,实现小规模学校结盟共赢 | 第65页 |
(二)化被动为主动,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 | 第65-66页 |
(三)创新教学模式,定向培养全科型教师 | 第66页 |
(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办特色精品学校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一)著作类 | 第71页 |
(二)期刊文章类 | 第71-75页 |
(三)学位论文类 | 第75页 |
(四)其它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
后记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