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车身论文

基于区域分析及可视化模型的车身框架优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0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车身框架结构相关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车身结构刚度匹配研究现状第17页
        1.2.3 科学计算可视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基于区域贡献量与区域灵敏度的车身关键部位性能评价第20-41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目前车身刚度计算方法和评价原则第20-22页
        2.2.1 车身扭转刚度计算以及刚度特性评价第20-21页
        2.2.2 车身弯曲刚度计算以及刚度特性评价第21-22页
    2.3 基于应变能的区域贡献量定义第22-24页
        2.3.1 静态载荷下应变能第22页
        2.3.2 模态应变能第22-23页
        2.3.3 车身结构刚度贡献量第23-24页
        2.3.4 车身结构材料贡献量第24页
    2.4 区域灵敏度定义第24-28页
        2.4.1 灵敏度分析理论第24-26页
        2.4.2 区域灵敏度第26-28页
    2.5 车身静态、动态区域贡献量与区域灵敏度计算第28-40页
        2.5.1 车身有限元模型建立与框架区域划分第28-33页
        2.5.2 扭转工况下区域贡献量与灵敏度计算第33-35页
        2.5.3 弯曲工况下区域贡献量与灵敏度计算第35-37页
        2.5.4 模态区域贡献量与灵敏度计算第37-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基于区域分析的框架可视化模型构建方法第41-52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可视化技术理论第41-44页
        3.2.1 可视化内容与基本流程第41-42页
        3.2.2 数据类型处理第42-44页
    3.3 可视化模型构建方法第44-49页
        3.3.1 模型位置确定与区域类型划分第44-47页
        3.3.2 模型直径确定第47页
        3.3.3 模型颜色确定第47-49页
        3.3.4 过渡区域设置第49页
    3.4 基于区域分析的可视化流程第49-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可视化模型显示系统实现与车身性能评价第52-69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UG以及二次开发简介第52-54页
        4.2.1 UG简介第52-53页
        4.2.2 UG二次开发第53-54页
    4.3 可视化模型显示系统设计实现第54-61页
        4.3.1 基于Open grip的可视化系统的开发流程第54-55页
        4.3.2 可视化模型显示系统开发第55-60页
        4.3.3 可视化显示系统实现技术路线第60-61页
    4.4 车身静态、动态区域分析可视化以及性能评价第61-68页
        4.4.1 扭转工况第61-62页
        4.4.2 整车弯曲工况第62-64页
        4.4.3 自由模态第64-67页
        4.4.4 车身结构静态、动态性能综合评价第67-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车身框架结构优化设计第69-80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车身框架结构优化第69-75页
        5.2.1 优化模型定义第69-71页
        5.2.2 基于拉丁超立方的Kriging近似模型第71-74页
        5.2.3 优化过程与结果第74-75页
    5.3 优化结果分析与结构修改第75-76页
    5.4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第76-79页
    5.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致谢第86-87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辆结构耐撞性的多目标稳健性优化设计
下一篇:随机模糊不确定盘式制动器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