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团队敬业度的多水平形成机制研究--基于人际互动视角

摘要第2-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绪论第18-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4页
        1.1.1 现实背景第18-20页
        1.1.2 理论背景第20-24页
    1.2 研究问题第24-25页
    1.3 研究意义第25-28页
        1.3.1 理论意义第25-26页
        1.3.2 实践意义第26-28页
    1.4 研究思路第28-29页
    1.5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6 论文结构第30-32页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第32-60页
    2.1 个体敬业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第32-40页
        2.1.1 个体敬业度的概念第32-39页
        2.1.2 个体敬业度的理论基础第39-40页
    2.2 团队敬业度的概念、测量及因果关系研究第40-47页
        2.2.1 团队敬业度的概念第40-42页
        2.2.2 团队敬业度的测量第42-44页
        2.2.3 团队敬业度的因果关系研究第44-47页
    2.3 团队敬业度形成过程的基础理论回顾第47-57页
        2.3.1 社会认同理论第48-49页
        2.3.2 情绪感染理论第49-50页
        2.3.3 工作需求——资源模型第50-51页
        2.3.4 投入—过程—结果模型第51-55页
        2.3.5 互动仪式链理论第55-57页
    2.4 本章小结第57-60页
3 团队因素对团队和个体敬业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实证研究第60-80页
    3.1 本章引言第60-62页
    3.2 研究假设第62-70页
        3.2.1 目标聚焦型领导对团队敬业度的影响第62-67页
        3.2.2 目标聚焦型领导对个体敬业度的影响第67-70页
    3.3 子研究一 目标聚焦型领导对团队敬业度影响的中介检验第70-75页
        3.3.1 样本选取第70-71页
        3.3.2 变量测量第71-72页
        3.3.3 研究结果第72-74页
        3.3.4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74-75页
    3.4 子研究二 目标聚焦型领导对个体敬业度影响的跨层检验第75-79页
        3.4.1 样本选取第75页
        3.4.2 变量测量第75-76页
        3.4.3 研究结果第76-77页
        3.4.4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77-79页
    3.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4 团队内敬业度的人际传导机制研究:实证研究第80-96页
    4.1 本章引言第80-81页
    4.2 研究假设第81-89页
        4.2.1 建议网络中心位置成员敬业度对其他成员敬业度的影响第83-84页
        4.2.2 建议网络中心位置成员敬业度对关系能量的影响第84-86页
        4.2.3 关系能量在敬业度水平不同的团队成员间的中介作用第86-88页
        4.2.4 任务互依性在敬业度的人际传导中的调节作用第88-89页
    4.3 研究方法第89-90页
        4.3.1 样本选择第89页
        4.3.2 变量测量第89-90页
    4.4 研究结果第90-93页
        4.4.1 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性第90-91页
        4.4.2 跨层的线性回归分析第91-93页
    4.5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93-94页
        4.5.1 研究结论第93页
        4.5.2 研究讨论第93-94页
    4.6 本章小结第94-96页
5 个体敬业度对团队敬业度的影响机制研究:案例研究第96-128页
    5.1 本章引言第96-98页
    5.2 动态团队情境与互动仪式链理论第98-102页
        5.2.1 动态团队情境对关注焦点的影响第98-100页
        5.2.2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应用第100-102页
    5.3 研究方法第102-106页
        5.3.1 案例选择第102-103页
        5.3.2 数据来源第103-105页
        5.3.3 数据分析方法第105-106页
    5.4 案例分析与讨论第106-126页
        5.4.1 团队互动类型分析第106-110页
        5.4.2 个体敬业度到团队敬业度的涌现过程分析第110-126页
    5.5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126-127页
        5.5.1 研究结论第126页
        5.5.2 研究讨论第126-127页
    5.6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6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第128-135页
    6.1 研究结论第128-129页
    6.2 研究启示第129-131页
    6.3 研究创新第131-132页
    6.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第132-134页
        6.4.1 研究不足第132-133页
        6.4.2 未来展望第133-134页
    6.5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63页
附录1 调查问卷第163-167页
附录2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第167-169页
附录3 致谢第169-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4G背景下W省移动公司网络业务应对策略研究
下一篇:生物炭对黄土中镉的吸附—固定化作用及植物有效性影响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