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直接转矩控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页 |
1.2.2 船舶永磁同步电动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2.3 船舶异步电动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直接转矩控制基本原理和坐标变化 | 第16-30页 |
2.1 电压空间矢量的概念 | 第16-19页 |
2.1.1 电压空间矢量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电压空间矢量调制的实现方法 | 第17-19页 |
2.2 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19-25页 |
2.2.1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 第19-20页 |
2.2.2 磁链观测和调节 | 第20-21页 |
2.2.3 转矩观测和调节 | 第21-23页 |
2.2.4 磁链扇区的判断 | 第23-24页 |
2.2.5 电压空间矢量的选择 | 第24页 |
2.2.6 电机转速调节器 | 第24-25页 |
2.3 坐标变换 | 第25-28页 |
2.3.1 坐标系的定义 | 第25-26页 |
2.3.2 克拉克变换 | 第26-27页 |
2.3.3 派克变换 | 第27-28页 |
2.4 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 | 第28-30页 |
第3章 船舶典型电机本体数学模型和仿真 | 第30-41页 |
3.1 三相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3.1.1 异步电机理想假设 | 第30页 |
3.1.2 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3.2 三相异步电动机仿真模型 | 第31-36页 |
3.2.1 三相异步电动机Simulink模型搭建 | 第31-34页 |
3.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4-36页 |
3.3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3.3.1 永磁同步电机的分析和假设 | 第36页 |
3.3.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3.4 永磁同步电电机仿真模型 | 第37-41页 |
3.4.1 永磁同步电动机Simulink模型搭建 | 第37-39页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9-41页 |
第4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及负载仿真 | 第41-60页 |
4.1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仿真 | 第41-46页 |
4.1.1 三相异步电动机Simulink模型搭建 | 第41-42页 |
4.1.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2-46页 |
4.2 异步电机机械特性曲线 | 第46-51页 |
4.2.1 异步电机机固有械特性曲线 | 第46-48页 |
4.2.2 异步电机人为机械特性曲线 | 第48-49页 |
4.2.3 机械特性曲线的绘制 | 第49-51页 |
4.3 离心泵模型 | 第51-57页 |
4.3.1 离心泵运行特性分析 | 第51-54页 |
4.3.2 离心泵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3.3 离心泵模型的仿真结果 | 第55-57页 |
4.4 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7-60页 |
第5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及负载仿真 | 第60-75页 |
5.1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仿真 | 第60-65页 |
5.1.1 永磁同步电动机Simulink模型搭建 | 第60-62页 |
5.1.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2-65页 |
5.2 船-桨模型的建立 | 第65-72页 |
5.2.1 螺旋桨水动力特性 | 第65页 |
5.2.2 船体对螺旋桨的影响-伴流系数 | 第65-66页 |
5.2.3 船体阻力计算 | 第66-67页 |
5.2.4 螺旋桨对船体的影响-推力减额系数 | 第67-68页 |
5.2.5 船-桨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8-71页 |
5.2.6 船-桨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1-72页 |
5.3 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2-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总结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A 异步电机特性曲线程序代码 | 第81-83页 |
附录B 扇区判断模块S-函数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