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0-13页 |
三、论文的主要观点 | 第13页 |
四、研究的理论方法 | 第13-14页 |
五、史料运用 | 第14-15页 |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二战时期美国与人民抗日军的短暂合作 | 第16-21页 |
一、共同反日:双方合作的基础 | 第16-19页 |
(一) 日本殖民统治与菲律宾人民的反抗 | 第16-17页 |
(二) “胡克”的诞生 | 第17-18页 |
(三) 彼此的军事合作 | 第18-19页 |
二、抗日军的壮大与美国的猜忌 | 第19-21页 |
(一) 麦克阿瑟对游击队的忌惮与控制 | 第19-20页 |
(二) 美国在菲利益与“胡克”革命纲领的牴牾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罗哈斯政府时期的胡克运动与美国的援助政策 | 第21-33页 |
一、“胡克”运动的发展 | 第21-27页 |
(一) 菲律宾重建时期的社会状况 | 第21-22页 |
(二) “胡克”在中吕宋地方的革命政府及其土地改革 | 第22-23页 |
(三) 人民抗日军发展为人民解放军 | 第23-25页 |
(四) 胡克运动军事上的反美主张 | 第25-26页 |
(五) 美国镇压“胡克”运动的冷战诠释 | 第26-27页 |
二、美国对菲律宾政府的支持 | 第27-33页 |
(一) 菲律宾在美国东南亚冷战战略中的特殊意义 | 第27-28页 |
(二) 美国的经济援助与罗哈斯政府对“胡克运动”镇压政策 | 第28-30页 |
(三) 罗哈斯政府时期美国在菲律宾的反共策略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季里诺政府对胡克的和解政策与美国经援政策的调整 | 第33-41页 |
一、季里诺政府对胡克运动的和解政策 | 第33-35页 |
(一) 和解政策推行的基础 | 第33-34页 |
(二) 和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失败 | 第34-35页 |
二、美国经济援助政策的调整 | 第35-41页 |
(一) 《丹尼尔·贝尔调查报告》 | 第36-37页 |
(二) 美国利用经济援助对季里诺政府施压 | 第37-38页 |
(三) 季里诺和解政策失败对美国的启示 | 第38-39页 |
(四) 季里诺政府时期美国对胡克的认识与政策调整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麦格赛赛土地改革:对“胡克”运动在经济上致命一击 | 第41-52页 |
一、“哈迪报告”出台 | 第41-43页 |
(一) 美国对菲律宾土地问题的认识 | 第41-42页 |
(二) 美国协助麦格赛赛竞选总统与土地改革 | 第42-43页 |
二、“胡克”经济基础的丧失 | 第43-48页 |
(一) 麦格赛赛时期的土地改革与经济政策 | 第43-44页 |
(二) 土地问题的缓和与“胡克”的军事失利 | 第44-47页 |
(三) 麦格赛赛时期的土地立法 | 第47-48页 |
三、走向沉寂:“胡克”运动衰落的美国作用 | 第48-52页 |
(一) 美国决策的变化与其对菲律宾经济问题认识的变迁 | 第48-49页 |
(二) 美国对菲律宾政府的经济支持政策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