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整体推进新课改之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9页
一. 引言第9-16页
 (一) 研究的缘起第9-11页
  1. 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背景第9页
  2. 广西区龙胜县整体推进新课改作出的成绩现状第9页
  3.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整体推进新课改存在的问题第9-11页
  4.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整体推进新课改的意义第11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1-12页
  2.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2页
 (三) 相关概念的厘定第12-14页
  1. 民族贫困地区第12-13页
  2. 农村学校第13页
  3. 整体性第13页
  4. 系统论第13-14页
 (四)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4-16页
  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页
  2. 研究方法第14-16页
二.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整体推进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和坚持的基本原则第16-21页
 (一)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整体发展的理论基础第16-19页
  1. 研究问卷,访谈提纲等研究工具设计的理论基础第16页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整体推进新课改的论述第16-17页
  3 哲学基础中的整体性研究第17-18页
  4 系统性的理论基础第18页
  5. 可持续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第18-19页
 (二)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整体发展的基本原则第19-21页
  1. 整体系统原则第19页
  2. 相互协调原则第19页
  3. 复杂性原则第19-20页
  4. 动态开放性原则第20页
  5. 稳定性和推进型原则第20-21页
三.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整体推进新课改的组成要素分析第21-28页
 (一) 组成要素的分类第21-23页
  1. 教育人口第21-22页
   a 学校领导第21页
   b 学校教师第21页
   c 学校学生第21-22页
  2. 教育资源第22页
  3. 教育环境第22-23页
   a 校园文化环境第22-23页
   b 社区文化环境第23页
 (二)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整体推进新课改的组成要素之间的行为关系第23-28页
  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行为第23-25页
   a. 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第23-24页
   b. 教师与学生之间第24页
   c. 学校与家长之间第24-25页
  2. 人与物力,财力资源之间的关系与行为第25页
  3.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行为第25-26页
  4. 资源与资源的关系与行为第26页
  5. 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与行为第26页
  6. 环境与环境的关系与行为第26-27页
  7. 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与行为第27-28页
四.制约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整体推进新课改的因素第28-32页
 (一) 外部因素第28-29页
  1. 自然因素:龙胜县当地的地域特征第28页
  2. 经济因素:龙胜县当地经济特点第28-29页
  3. 文化因素:当地教育领导,群众对新课改的认识度第29页
 (二) 内部因素第29-32页
  1. 学校领导第29页
  2. 教师第29-30页
   a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不高,数量不足,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第29-30页
   b 教师流失严重第30页
  3. 学生第30-31页
  4. 教育资源和环境的浪费第31-32页
   A. 认识上的偏差造成资源的浪费第31页
   B 管理不善造成资源浪费第31页
   C 能力不强造成资源浪费第31-32页
五.整体推进民族贫困地区学校新课改的策略第32-39页
 (一) 树立教育优先发展观和教育整体均衡发展观第32页
 (二) 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第32-33页
 (三) 修订、调适课程标准,使之适应民族贫困地区学校的实际第33页
 (四) 积极开发并鼓励出版适应民族贫困地区学校实际的教材第33-34页
 (五) 加大对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宣传力度第34-35页
 (六)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第35-36页
 (七)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保障第36-37页
 (八) 加强对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第37-39页
注释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附录一第44-45页
附录二第45-46页
附录三第46-4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9-50页
后记第50-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生活化教学的反思研究--以语文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