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四)研究评述 | 第14页 |
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17-22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社区养老 | 第17-18页 |
(二)医养结合 | 第18页 |
(三)社区“医养结合”服务 | 第18-19页 |
二、相关基础理论 | 第19-22页 |
(一)社会嵌入理论 | 第19-20页 |
(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三)社区照顾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第22-31页 |
一、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供给现状 | 第22-25页 |
(一)需求现状 | 第22-24页 |
(二)供给现状 | 第24-25页 |
二、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概况和特点 | 第25-31页 |
(一)发展概况 | 第25-29页 |
(二)发展特点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一、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一)服务主体专业化程度不高 | 第31页 |
(二)服务内容不具体未全面落实 | 第31-32页 |
(三)服务方式简单脱离实际 | 第32页 |
(四)服务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2页 |
二、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一)服务主体缺少资格认定和专业化培训 | 第32-33页 |
(二)服务内容未进行专业化界定 | 第33-34页 |
(三)服务方式单一僵化 | 第34页 |
(四)四服务管理机制存在监管多头化现象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国外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及经验启示 | 第36-43页 |
一、国外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 第36-41页 |
(一)美国强化养老服务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 第36-37页 |
(二)英国以政府为主导,培养专业服务人员 | 第37-38页 |
(三)新加坡注重拓宽养老服务资金来源 | 第38-40页 |
(四)管理及监督评估体系比较完善 | 第40-41页 |
二、国外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经验启示 | 第41-43页 |
(一)制定和完善具体规定和政策 | 第41页 |
(二)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服务人员专业培训 | 第41页 |
(三)筹资渠道社会化,多元化 | 第41-42页 |
(四)建立严格的管理及监督评估体系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全面推行和完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 第43-50页 |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3-46页 |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展“医养结合”服务产业 | 第43-44页 |
(二)多渠道融资和筹资,培养社区养老服务人员 | 第44-46页 |
二、促进养老服务内容规范化、专业化 | 第46-48页 |
(一)社区与医疗机构持续合作,构建双向诊疗机制 | 第46-47页 |
(二)提供预防保健和大病康复同卫生服务 | 第47-48页 |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 | 第48页 |
(一)建立老人健康管理档案 | 第48页 |
(二)建立“互联网+养老”的社区服务平台 | 第48页 |
四、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 | 第48-50页 |
(一)加强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 | 第49页 |
(二)建立护理人员评估机制 | 第49-50页 |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