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三、实证研究法 | 第14-15页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第一节 校园安全管理的界定 | 第16页 |
一、校园安全 | 第16页 |
二、校园安全管理 | 第16页 |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内涵 | 第16-20页 |
一、管理的主体 | 第16-18页 |
二、管理的客体 | 第18页 |
三、管理的内容 | 第18-19页 |
四、管理的手段 | 第19-20页 |
五、管理的效果 | 第20页 |
第三节 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意义 | 第20-22页 |
一、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 第20页 |
二、维护社会稳定 | 第20-21页 |
三、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沈阳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32页 |
第一节 沈阳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现状 | 第22-24页 |
一、沈阳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举措 | 第22-23页 |
二、沈阳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取得的成就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沈阳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一、管理主体未能有效协作、执行力不足 | 第24-25页 |
二、管理客体身心健康被忽视 | 第25页 |
三、管理内容复杂多样 | 第25-27页 |
四、管理的手段单调 | 第27-28页 |
五、管理的效果不显著 | 第28页 |
第三节 沈阳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8-32页 |
一、重视度、执行力不足 | 第28-29页 |
二、身心健康问题未得到充分重视 | 第29页 |
三、安全管理参与度不足 | 第29-30页 |
四、管理手段不能发挥作用 | 第30页 |
五、法制不完善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校园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 第32-35页 |
第一节 美国中小学管理:设立家长教师协会 | 第32页 |
第二节 日本中小学管理:转向“社会工程”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上海中小学管理:多元合作实践 | 第33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33-35页 |
一、明确家长责任,制定法律政策 | 第33页 |
二、四位维护,保卫安全 | 第33-34页 |
三、多元治理满足公共需求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完善沈阳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对策 | 第35-40页 |
第一节 管理主体加大力度,形成合力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 第36-37页 |
一、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心理干预 | 第36页 |
二、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健全关爱体系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健全校园“大安全”工作体系 | 第37-39页 |
一、完善责任体系 | 第37页 |
二、结合季节管控校园周边街路 | 第37-38页 |
三、保证校车安全 | 第38页 |
四、加强消防安全检查 | 第38页 |
五、融入科技元素 | 第38-39页 |
第四节 丰富安全教育形式 | 第39-40页 |
一、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 第39页 |
二、加强师生安全应急演练 | 第39-40页 |
第五节 完善法律制度 | 第40页 |
研究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沈阳市中小学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