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未来取向 | 第11-13页 |
1.1.1 未来取向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1.1.2 未来取向的维度 | 第11-12页 |
1.1.3 未来取向的测量 | 第12页 |
1.1.4 未来取向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 心理资本 | 第13-16页 |
1.2.1 心理资本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2 心理资本的维度 | 第14页 |
1.2.3 心理资本的测量 | 第14-15页 |
1.2.4 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学业倦怠 | 第16-18页 |
1.3.1 学业倦怠的概念 | 第16页 |
1.3.2 学业倦怠的维度 | 第16-17页 |
1.3.3 学业倦怠的测量 | 第17页 |
1.3.4 学业倦怠当前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第18-19页 |
1.4.1 学习状况与心理资本各维度的关系 | 第18页 |
1.4.2 心理资本与学习状况关系 | 第18-19页 |
1.5 未来取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19页 |
1.6 未来取向与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 第19-21页 |
1.6.1 心理健康与未来取向的关系 | 第19页 |
1.6.2 未来取向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设想 | 第21-23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1.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2.1.2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一 高职生未来取向、心理资本、学业倦怠现状分析 | 第23-3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3.2.3 施测过程 | 第24-25页 |
3.2.4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3.3.1 高职生未来取向的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3.3.2 高职生心理资本的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3.3.3 高职生学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第四章 研究二 高职生未来取向、心理资本、学业倦怠关系研究 | 第35-4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5页 |
4.2.3 统计方法 | 第3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4.3.1 高职生未来取向、心理资本与学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4.3.2 高职生未来取向、心理资本与学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 第36-39页 |
4.4 高职生未来取向作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9-45页 |
4.4.1 以学业倦怠的“情绪低落”为因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1页 |
4.4.2 以学业倦怠的“行为不当”为因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1-42页 |
4.4.3 以学业倦怠的“成就感低”为因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总讨论 | 第45-5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5.1.1 高职生未来取向的特点 | 第45页 |
5.1.2 高职生心理资本的特点 | 第45页 |
5.1.3 高职生学业倦怠的特点 | 第45页 |
5.2 高职生未来取向、心理资本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 第45-49页 |
5.2.1 高职生未来取向、心理资本与学业倦怠各维度的关系 | 第45-47页 |
5.2.2 高职生未来取向的中介效应 | 第47-49页 |
5.3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49页 |
5.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9-51页 |
5.4.1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9页 |
5.4.2 展望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