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8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一、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概述 | 第18-26页 |
(一) 认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 高校青年教师 | 第18页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8页 |
3.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 第18-19页 |
(二) 基本特点 | 第19-21页 |
1. 复杂性 | 第19-20页 |
2. 动态性 | 第20页 |
3. 现实性 | 第20-21页 |
4. 相对稳定性 | 第21页 |
(三) 基本环节 | 第21-23页 |
1. 感性认同 | 第21-22页 |
2. 情感认同 | 第22页 |
3. 理性认同 | 第22页 |
4. 实践认同 | 第22-23页 |
(四) 认同意义 | 第23-26页 |
1. 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 第23页 |
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 第23-24页 |
3.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 | 第24页 |
4. 促进社会发展 | 第24-26页 |
二、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0页 |
(一) 理论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学习自觉性不高 | 第26-27页 |
1. 理论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26页 |
2. 理论学习自觉性不高 | 第26-27页 |
(二) 理论研究不深,认同存有偏差 | 第27-28页 |
1. 理论研究不深 | 第27页 |
2. 认同存在误解甚至偏差 | 第27-28页 |
(三) 过于注重专业发展,忽视主动宣传教育 | 第28页 |
1. 过于注重专业发展 | 第28页 |
2. 忽视主动宣传教育 | 第28页 |
(四) 认同方法单一,认同能力不强 | 第28-30页 |
1. 认同方法有待改进 | 第28-29页 |
2. 认同能力亟待增强 | 第29-30页 |
三、制约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因素 | 第30-35页 |
(一) 市场经济的负面性影响 | 第30-31页 |
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化影响 | 第30页 |
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仰危机 | 第30-31页 |
(二) 多元价值观的碰撞 | 第31-32页 |
1. 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 | 第31页 |
2. 传统民族文化的势弱 | 第31-32页 |
(三) 网络新媒体的挑战 | 第32-33页 |
1. 传播去中心化弱化了主导性 | 第32页 |
2. 反面信息滋生加剧了复杂性 | 第32-33页 |
(四) 高校对认同感培育的不足 | 第33-34页 |
1. 高校过于注重专业发展忽视认同教育 | 第33页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度不高 | 第33-34页 |
(五) 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1. 过分关注个人利益 | 第34页 |
2. 职业角色意识淡化 | 第34-35页 |
四、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途径 | 第35-42页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第35-36页 |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 第35页 |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 | 第35-36页 |
3.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 第36页 |
(二) 传承世界文明成果与优秀民族文化 | 第36-37页 |
1. 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 第36-37页 |
2. 吸收优秀民族文化 | 第37页 |
(三) 发挥网络新媒体积极推动作用 | 第37-38页 |
1. 发挥网络的引导作用 | 第37-38页 |
2. 发挥手机客户端的传播作用 | 第38页 |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38-39页 |
1. 健全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强化认同效果 | 第38-39页 |
2. 制定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保障认同实现 | 第39页 |
3. 构建良好校园文化 | 第39页 |
(五) 强化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39-42页 |
1. 提高青年教师认同的自觉性 | 第40页 |
2. 着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 第40-41页 |
3. 加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