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以重庆X高职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选题缘由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3-2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0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5页 |
| ·适应性 | 第23页 |
| ·学校适应性 | 第23-25页 |
| 3 重庆X高职学生适应性现状调查与结论 | 第25-40页 |
| ·调查设计 | 第25-27页 |
| ·施测工具 | 第25页 |
| ·研究对象 | 第25-27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7页 |
| ·新生适应性调查——初次调查 | 第27-32页 |
| ·新生总体适应性水平调查 | 第28-29页 |
| ·新生适应性的差异性调查 | 第29-32页 |
| ·新生适应性调查——再次调查 | 第32-37页 |
| ·新生总体适应性水平调查 | 第33-34页 |
| ·新生适应性的差异性调查 | 第34-37页 |
| ·大学生适应性年级差异性调查 | 第37-39页 |
| ·调查结论 | 第39-40页 |
| ·新生调查结论 | 第39页 |
| ·年级差异调查结论 | 第39-40页 |
| 4 重庆X高职学生适应性调查结果讨论 | 第40-51页 |
| ·新生适应性调查结果讨论 | 第40-49页 |
| ·新生总体适应性良好的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 ·新生性别差异讨论 | 第45-46页 |
| ·新生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讨论 | 第46-47页 |
| ·新生城乡差异讨论 | 第47-48页 |
| ·新生文理科差异讨论 | 第48-49页 |
| ·重庆X高职学生的年级差异讨论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5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建议 | 第51-60页 |
| ·学习方面 | 第52-55页 |
| ·帮助新生了解专业课程 | 第52页 |
|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 第52-53页 |
|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法 | 第53页 |
| ·完善学业导师制 | 第53-54页 |
| ·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 第54-55页 |
| ·生活方面 | 第55-57页 |
| ·加强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 第55页 |
| ·加强寝室管理 | 第55-56页 |
| ·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 | 第56-57页 |
| ·发挥朋辈群体的作用 | 第57-58页 |
| ·新生助理辅导员朋辈辅导 | 第57页 |
| ·利用校友资源发挥榜样作用 | 第57-58页 |
| ·心理健康方面 | 第58-60页 |
| ·实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 第58-59页 |
|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59页 |
| ·进行多渠道的心理沟通交流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附录A | 第63-64页 |
| 附录B | 第64-67页 |
| 附录C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