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在基础教育的内涵及性质方面 | 第11-12页 |
·在基础教育投入体制方面 | 第12页 |
·在基础教育投入结构方面 | 第12页 |
·在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关系方面 | 第12-13页 |
·在基础教育政府财政投入的产出效率方面 | 第13-14页 |
·论文总体思路、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总体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我国基础教育政府财政投入规模分析 | 第16-28页 |
·绝对量指标分析 | 第16-18页 |
·学校规模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 第17-18页 |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 | 第18页 |
·相对量指标分析 | 第18-22页 |
·基础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重 | 第19-20页 |
·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 | 第20-22页 |
·平均量指标分析 | 第22-26页 |
·人均基础教育经费 | 第22-23页 |
·生均基础教育事业经费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基础教育政府财政投入结构分析 | 第28-40页 |
·按功能划分的结构分析 | 第28-30页 |
·从基础教育经费的纵向使用来分析 | 第28-29页 |
·从基础教育经费的横向使用来分析 | 第29-30页 |
·按地区划分的结构分析 | 第30-37页 |
·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投入比较 | 第30-31页 |
·城市和乡村的投入比较 | 第31-37页 |
·按权责划分的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效率分析 | 第40-46页 |
·基础教育的人才收益率 | 第40-41页 |
·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率 | 第41-42页 |
·设备配置使用率 | 第41-42页 |
·资源整体利用率 | 第42页 |
·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本利用率 | 第42-43页 |
·学校的布局和规模效率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基于生均经费平衡法的财政投入分配 | 第46-56页 |
·生均经费平衡法概述 | 第46-49页 |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生均经费平衡法含义 | 第47页 |
·生均经费平衡法的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生均经费平衡法衡量指标的计算方法、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 第49-51页 |
·生均经费平衡法衡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49页 |
·生均经费平衡法衡量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49-50页 |
·生均经费平衡法的注意事项 | 第50-51页 |
·生均经费平衡法的实证分析和比较 | 第51-52页 |
·政府财政对基础教育的传统投入模式 | 第51-52页 |
·基于生均经费平衡法的政府基础教育财政投入 | 第52页 |
·生均经费平衡法的评价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6章 我国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对策 | 第56-64页 |
·不断增加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总量 | 第56-58页 |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预算结构 | 第56页 |
·建立恰当的教育价格调节机制 | 第56-57页 |
·扶持民办教育 | 第57页 |
·拓宽筹集基础教育资金渠道 | 第57-58页 |
·优化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结构 | 第58-60页 |
·提高基础教育的公用经费比例 | 第58页 |
·将基础教育财政投入责任适当上移 | 第58-59页 |
·加大纵向投入,实现教育水平均等化 | 第59页 |
·创新横向投入,促进教育水平均衡化 | 第59-60页 |
·提高基础教育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 第60-61页 |
·加强资金管理,引入基础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 第60页 |
·加强学校管理,控制学校的适度规模 | 第60页 |
·加强布局管理,做好科学合理的教育规划 | 第60-61页 |
·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相关制度 | 第61-63页 |
·通过立法,建立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保障制度 | 第61页 |
·强化监管,推行基础教育政府采购制度 | 第61-62页 |
·改革税制,规范各级政府基础教育财政转移制度 | 第62页 |
·注重绩效,完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评估制度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