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0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概念、成长机制及文献评述 | 第11-13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及文献评述 | 第13-18页 |
·论文的篇章结构 | 第18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 | 第18-19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9页 |
·论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页 |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第20-27页 |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情况 | 第20-23页 |
·规模不断扩大 | 第20-21页 |
·结构逐步优化 | 第21页 |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 第21-23页 |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3-27页 |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 第23-24页 |
·产业同构现象分析 | 第24-25页 |
·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国外典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启示——以印度班加罗尔地区为例 | 第27-31页 |
·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的成功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合理的政策支持 | 第28页 |
·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 第28-29页 |
·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29页 |
·对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启示 | 第29-31页 |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 第29-30页 |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国际化进程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31-45页 |
·内生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第31-41页 |
·资源转化能力及其单项指标评价 | 第31-35页 |
·市场化能力及其单项指标评价 | 第35-38页 |
·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单项评价指标 | 第38-41页 |
·外生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集群政策环境及其单项指标评价 | 第41-42页 |
·集群生活环境及其单项指标评价 | 第42-43页 |
·集群技术支持环境及其单项指标评价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 | 第45-55页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5-5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5-47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7页 |
·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7-51页 |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第51-55页 |
·应用 AHP 法得出权重 | 第52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2-53页 |
·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提升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第55-65页 |
·营造集群的创新环境 | 第55-57页 |
·政府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 第55-56页 |
·企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 第56页 |
·科研机构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 第56-57页 |
·优化集群的产业结构 | 第57-58页 |
·政府制定合理、完善的产业政策 | 第57页 |
·企业之间积极推进相互协作 | 第57-58页 |
·加快集群的国际化步伐 | 第58-60页 |
·重视技术国际化的趋势 | 第58-59页 |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 | 第59-60页 |
·培育集群品牌 | 第60-61页 |
·强化集群品牌意识 | 第60页 |
·积极推动优强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创建自主品牌 | 第60-61页 |
·大力推进集群品牌的宣传和维护工作 | 第61页 |
·加强集群服务平台建设 | 第61-65页 |
·社会服务 | 第61-63页 |
·技术服务 | 第63-6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附录1 | 第71-72页 |
附录2 | 第72-73页 |
附录3 | 第73-74页 |
附录4 | 第74-75页 |
附录5 | 第75-77页 |
附录6 | 第77-78页 |
附录7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