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6页 |
(一) 企业信息化的阶段理论 | 第12-14页 |
(二) 企业信息化的贡献研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三、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一、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一)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 第18页 |
(二)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 第18-20页 |
(三) 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 第20页 |
二、 企业信息化的演进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 | 第20-21页 |
(二) 信息系统实施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三、 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 | 第22-25页 |
(一) 二类线性可分情况 | 第22-23页 |
(二) 二类线性不可分情况 | 第23-24页 |
(三) 二类非线性不可分情况 | 第24-25页 |
(四) 多类分类问题 | 第25页 |
四、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及岭回归分析 | 第25-27页 |
(一)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 第25-26页 |
(二) 岭回归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企业信息化各阶段投入对产出的贡献模型 | 第27-39页 |
一、 企业信息化各阶段投入对产出的贡献模型构建思路 | 第27-28页 |
(一) 企业信息化阶段划分 | 第27-28页 |
(二) 模型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28页 |
二、 企业信息化阶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32页 |
(一) 指标构建原则 | 第28-29页 |
(二) 指标体系内容 | 第29-32页 |
三、 企业信息化阶段的模式识别 | 第32-35页 |
(一) 模式识别概述 | 第32-33页 |
(二) 基于 SVM 的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式识别 | 第33-35页 |
四、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企业信息化各阶段投入对产出贡献模型 | 第35-39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各阶段投入对产出贡献分析 | 第39-67页 |
一、 实证研究的准备工作 | 第39-41页 |
(一) 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二)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二、 福建省企业信息化阶段的模式识别 | 第41-44页 |
(一) SVM 分类模型中核函数的选取及其参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二) 福建省企业信息化阶段识别模型的训练及测试 | 第42-43页 |
(三) 企业信息化各阶段指标特征分析 | 第43-44页 |
三、 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各阶段投入对产出值贡献分析 | 第44-67页 |
(一) 信息化初级阶段 | 第44-49页 |
(二) 单个信息系统阶段 | 第49-54页 |
(三) 信息系统集成阶段 | 第54-59页 |
(四) 网络化阶段 | 第59-64页 |
(五) 结果比较分析 | 第64-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一、 结论 | 第67-68页 |
二、 后续研究工作和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一 | 第73-76页 |
附录二 | 第76-80页 |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