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动宾结构加宾语(V-O+O1)的句法语义分析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4页
   ·选题意义第9-10页
   ·现有研究述评第10-18页
     ·(V-O)式能否带宾语第10-11页
     ·(V-O)+O_1句式来源第11-12页
     ·宾语和补语之争第12页
     ·(V-O)式动词的配价分析第12-13页
     ·(V-O)+O_1出现的原因和条件第13-16页
     ·句法语义关系分析第16-17页
     ·语用因素分析第17-18页
   ·研究对象界定第18-19页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第19-24页
     ·研究方法第19页
     ·理论基础第19-24页
       ·题元角色第21-22页
       ·题元阶层和论元分类第22-24页
第二章 外宾语O_1的题元角色分类第24-36页
   ·词典明确给出带宾语用法的动词第24-25页
   ·O_1的题元角色分类第25-34页
     ·施事第26-27页
     ·当事第27页
     ·受事第27-28页
     ·处所/范围第28-29页
     ·对象第29-30页
     ·目的第30页
     ·系事第30-31页
     ·结果第31页
     ·原因第31页
     ·时间第31-32页
     ·其他第32-34页
   ·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内宾语O和外宾语O_1的语义关系第36-48页
   ·O是动词性语素时的语义关系第36-37页
   ·O是形容词性语素时的语义关系第37页
   ·O是名词性语素时的语义关系第37-46页
     ·O和O_1构成同指第38-44页
       ·O和O_1构成非领属性同指第38-42页
       ·O和O_1构成领属性同指第42-44页
     ·O和O_1不构成同指第44-46页
       ·“事”/“物”与“所在地”的关系第45页
       ·“给予物”与“给予对象”的关系第45-46页
       ·“获得物”与“给予者”的关系第46页
   ·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V-O)内部语义关系分析第48-57页
   ·(V-O)的语义和V、O语义的关系第48-49页
   ·O相对于V的语义关系分析第49-50页
   ·带宾能力强的“交互性”动词第50-54页
     ·“交互性”动词分类第51-53页
       ·针对性动词第51页
       ·协同性动词第51-53页
     ·协同性动词带宾的条件第53-54页
       ·协同性动词向针对性动词转变第53页
       ·O的语义虚化第53-54页
   ·不能带宾语或带宾受限的(V-O)第54-56页
     ·部分书面词汇和专语词汇第54页
     ·包含信息量大的(V-O)第54-55页
     ·“假动宾”类(V-O)第55-56页
   ·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影响(V-O)+O_1结构发展的其他因素第57-66页
   ·介词省略的句式变换第57-59页
     ·包含“于”的介词省略第57-58页
     ·不包含“于”的介词省略第58-59页
     ·非介词省略第59页
   ·语用因素第59-66页
     ·文体因素第59-61页
     ·音节韵律因素第61-62页
     ·语言使用频率第62-63页
     ·语言的类化现象第63-66页
       ·语素和结构相同或相似第63-64页
       ·语素和结构不完全相似第64页
       ·扩展的类化第64-66页
第六章 结语第66-69页
   ·(V-O)+O_1结构的准入规律第66-67页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67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2类汉语句式在美国学生作文语料中的分布与偏误研究
下一篇:语言对交通活动的表达及其运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