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22页 |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0-14页 |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4-19页 |
| 三、本文框架设计 | 第19-20页 |
| 四、研究重点和行政区划 | 第20-22页 |
| 第一章 :1880—1949 年豫南基督教基本情况概述 | 第22-30页 |
| 一、传教差会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 二、教会组织系统和传教发展基本情况 | 第23-27页 |
| ﹙一﹚豫南主要基督教差会组织系统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 ﹙二﹚豫南基督教发展基本概况 | 第25-27页 |
| 三、豫南基督教教案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基督教的社会事业及其影响 | 第30-44页 |
| 一、教育事业 | 第30-38页 |
| ﹙一﹚办学基本情况 | 第30-33页 |
| ﹙二﹚教会教育事业对豫南的影响 | 第33-36页 |
| ﹙三﹚综合评价:近代豫南基督教的办学成果 | 第36-38页 |
| 二、医疗事业 | 第38-44页 |
| ﹙一﹚医疗基本情况 | 第38-40页 |
| ﹙二﹚教会医疗对豫南的影响 | 第40-42页 |
| ﹙三﹚综合评价教会医院的成果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近代豫南基督教与其它宗教比较探析 | 第44-60页 |
| 一、基督教与天主教:同中有异 | 第44-52页 |
| ﹙一﹚豫南基督教与天主教的主要相同点:热衷慈善 | 第45-48页 |
| ﹙二﹚豫南新旧教的差异:教会与当社会的和谐程度不同 | 第48-52页 |
| 二、基督教与佛教、道教:大异小同 | 第52-55页 |
| ﹙一﹚近代豫南佛教、道教基本情况 | 第52-54页 |
| ﹙二﹚基督教兴盛与佛道教衰微原因比较探析 | 第54-55页 |
| 三、基督教与民间宗教及其会道门:命运相异 | 第55-60页 |
| 第四章 :豫南基督教的本色化 | 第60-67页 |
| 一、本色化的原因 | 第60-63页 |
| ﹙一﹚中国基督教百年纪念大会的召开:本色化的新诱因 | 第60-61页 |
| ﹙二﹚民族主权意识的提高:本色化的直接动因 | 第61页 |
| ﹙三﹚基督教人士独立觉悟的增强:本色化的内在动因 | 第61-62页 |
| ﹙四﹚频发的教案:本色化重要的间接推动因素 | 第62-63页 |
| 二、本色化的条件 | 第63-65页 |
| ﹙一﹚和谐的社会关系:本色化的内在条件 | 第63-64页 |
| ﹙二﹚全国非基运动的开展:本色化的外在条件 | 第64-65页 |
| ﹙三﹚中日战争的爆发:本色化的重要条件 | 第65页 |
| 三、自治、自养、自传:本色化实现的基本前提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