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二) 访谈调查法 | 第17页 |
(三) 产品分析法 | 第17页 |
(四) 教育观察法 | 第17-18页 |
第一部分 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批改的现状描述 | 第18-30页 |
一、 数学家庭作业的批改内容 | 第18-20页 |
(一) 数学家庭作业的批改范围 | 第18页 |
(二) 数学家庭作业的批改标准 | 第18-20页 |
二、 数学家庭作业的批改类型 | 第20-21页 |
三、 数学家庭作业的批改方式 | 第21-25页 |
(一) 批改符号 | 第21-23页 |
(二) 评定方法 | 第23-24页 |
(三) 评语 | 第24-25页 |
(四) 家长的批改方式 | 第25页 |
四、 数学家庭作业的批改反馈 | 第25-27页 |
(一) 学生订正 | 第26页 |
(二) 教师订正和再批改 | 第26-27页 |
五、 数学家庭作业的奖惩 | 第27-30页 |
(一) 数学家庭作业的奖励 | 第27-28页 |
(二) 数学家庭作业的惩罚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一、 范围不选择,标准单一 | 第30页 |
(一) 对于家庭作业的范围不加选择 | 第30页 |
(二) 批改标准较单一,学生、家长对标准不够理解 | 第30页 |
二、 类型单一,多为教师批改 | 第30-31页 |
三、 符号方法简单,评语单调乏味 | 第31-33页 |
(一) 批改符号传统且混杂划分不清,学生不理解含义 | 第31页 |
(二) 评定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仍使用百分制 | 第31-32页 |
(三) 评语较少使用,且单调乏味缺乏感情 | 第32-33页 |
(四) 部分家长没有参与到家庭作业中来,参与形式单一 | 第33页 |
四、 缺乏反思,再批改缺失 | 第33-34页 |
(一) 部分学生对待错题的态度和做法不合理 | 第33页 |
(二) 部分教师的再批改缺失,面批时责骂学生 | 第33-34页 |
五、 奖惩缺失或缺乏系统性 | 第34-35页 |
(一) 部分教师、家长奖励措施缺失,奖励机制不完整 | 第34页 |
(二) 部分教师、家长惩罚措施不当 | 第34-35页 |
第三部分 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批改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5-38页 |
一、 传统教育观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 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四部分 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批改有效性的建议 | 第38-48页 |
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深化认识批改作用 | 第38-39页 |
(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和学习理念 | 第38页 |
(二) 深化认识家庭作业批改的重要性和作用 | 第38-39页 |
二、 选择批改范围,丰富批改标准 | 第39-40页 |
(一) 合理选择批改范围 | 第39页 |
(二) 共同制定多维的批改标准 | 第39-40页 |
三、 综合使用批改类型,促进学生、家长参与 | 第40-43页 |
(一) 综合使用各种批改类型 | 第40-41页 |
(二) 增加学生批改作业的机会,进行“岗前培训” | 第41页 |
(三) 促进交流,完善家长参与方式 | 第41-42页 |
(四) 批改关系平等化 | 第42-43页 |
四、 合理呈现批改结果,符号、语言、方法多样 | 第43-46页 |
(一) 批改符号多样易懂,使用人文性评语 | 第43-45页 |
(二) 丰富评定方法,规范等级制度 | 第45-46页 |
五、 促进对家庭作业批改的反思 | 第46-47页 |
(一) 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错题态度和做法 | 第46页 |
(二) 及时再批改家庭作业 | 第46页 |
(三) 端正面批态度,完善面批技巧 | 第46-47页 |
六、 合理使用奖惩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62页 |
附录 1 数学家庭作业优秀批改案例 | 第53-54页 |
附录 2 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批改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第54-56页 |
附录 3 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批改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第56-58页 |
附录 4 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批改现状调查问卷(家长卷) | 第58-60页 |
附录 5 学生访谈提纲 | 第60-61页 |
附录 6 教师访谈提纲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