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昔阳迓鼓”表演艺术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相关著作研究 | 第12页 |
·期刊论文研究 | 第12-13页 |
·内部资料研究 | 第13页 |
·本文的学术构思与思路 | 第13-14页 |
·本文的关键问题及预期目标 | 第1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迓鼓”的含义及历史溯源 | 第16-21页 |
·“迓鼓”一词的含义 | 第16-17页 |
·“迓鼓”的历史溯源 | 第17-20页 |
·“迓鼓”的起源 | 第17页 |
·“迓鼓”的兴盛时期 | 第17-18页 |
·从“迓鼓”到“昔阳迓鼓”的转变时期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昔阳迓鼓”的艺术概况 | 第21-26页 |
·昔阳县地理人文特点 | 第21页 |
·“昔阳迓鼓”的基本表演形式 | 第21-22页 |
·“昔阳迓鼓”的鼓乐编制 | 第22页 |
·“昔阳迓鼓”各乐器的形制及演奏方式 | 第22-23页 |
·“昔阳迓鼓”的种类和流派 | 第23-24页 |
·“昔阳迓鼓”的传承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昔阳迓鼓”各乐派的表演形式 | 第26-42页 |
·安阳沟乐派 | 第26-30页 |
·十环阵 | 第26-27页 |
·九龙阵 | 第27-28页 |
·八角十环阵 | 第28-29页 |
·一字长蛇阵 | 第29页 |
·烧纸阵 | 第29-30页 |
·南北丝县乐派 | 第30-35页 |
·“磕头场”(“四棱阵”)和“四方场” | 第31页 |
·老龙盘窝 | 第31-32页 |
·按六环 | 第32页 |
·进圆场 | 第32-33页 |
·按八环 | 第33-34页 |
·双圆场 | 第34页 |
·转环 | 第34-35页 |
·出场 | 第35页 |
·寨上乐派 | 第35-39页 |
·长过街 | 第35-36页 |
·起三行 | 第36-37页 |
·四回门 | 第37页 |
·六宿环 | 第37-38页 |
·二龙戏珠 | 第38页 |
·蜗牛壳 | 第38页 |
·八宿环 | 第38-39页 |
·窗户林 | 第39页 |
·其他乐派 | 第39-41页 |
·白羊峪乐派 | 第39-40页 |
·口上乐派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昔阳迓鼓”的鼓乐节奏分析 | 第42-52页 |
·鼓谱中的字谱与符号说明 | 第42-43页 |
·鼓点的“切换”与“切点” | 第43页 |
·“昔阳迓鼓”的鼓乐节奏分析 | 第43-51页 |
·安阳沟乐派的曲牌节奏分析 | 第43-48页 |
·南北丝县乐派的曲牌节奏分析 | 第48-50页 |
·寨上乐派的曲牌节奏分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昔阳迓鼓”的传承和发展 | 第52-61页 |
·“昔阳迓鼓”的价值 | 第52-56页 |
·艺术欣赏价值 | 第52-53页 |
·历史文化价值 | 第53-54页 |
·学术研究价值 | 第54-55页 |
·文化娱乐价值 | 第55-56页 |
·“昔阳迓鼓”文化发展空间 | 第56-58页 |
·保护原有的文化空间 | 第56-57页 |
·寻找迓鼓发展的新领域,扩展其“文化空间” | 第57-58页 |
·“昔阳迓鼓”的传承和发展 | 第58-60页 |
·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 | 第58-59页 |
·对迓鼓艺术传承人的保护 | 第59-60页 |
·扶持民间迓鼓表演队,扩大迓鼓市场 | 第60页 |
·扩大普及范围,让迓鼓走进学校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