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创作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花腔技法发展概况及课题研究现状 | 第8-18页 |
·“美丽的歌唱”中的奇葩——花腔 | 第8-13页 |
·欧洲中世纪宗教音乐中的花腔技巧溯源 | 第8-9页 |
·文艺复兴时期花腔技巧的初步发展 | 第9页 |
·“第一黄金年代”—十七至十八世纪花腔技巧的发展 | 第9-11页 |
·巴洛克及古典时期声乐作品中的花腔创作 | 第11页 |
·花腔技巧发展的极致-浪漫主义时期 | 第11-12页 |
·十九世纪末至当代的花腔技巧发展 | 第12-13页 |
·花腔技巧的西学东渐—在中国的发展 | 第13-18页 |
·1949 年之前西方声乐艺术及花腔在中国的发展 | 第13-14页 |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原生花腔技巧—润腔 | 第14-15页 |
·1949 年以后中国民族声乐花腔作品发展之综述 | 第15页 |
·“花香四季”—尚德义教授的花腔艺术歌曲创作 | 第15-16页 |
·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创作研究之现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尚德义简介及创作缘起与环境 | 第18-24页 |
·尚德义先生简历综述 | 第18-19页 |
·学习之路 | 第18页 |
·创作之路 | 第18-19页 |
·尚德义花腔歌曲创作缘起及环境综述 | 第19-21页 |
·探寻花腔创作的缘由 | 第19页 |
·生活环境对创作的影响 | 第19-20页 |
·学习和工作环境对创作的影响 | 第20-21页 |
·尚德义花腔歌曲创作阶段概述及作品简介 | 第21-24页 |
·酝酿与早期创作阶段 | 第21-22页 |
·七十年代初开始的发展阶段 | 第22页 |
·“吉艺”退休前后阶段与西北教学时期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本体研究 | 第24-42页 |
·作品的创作题材 | 第24-25页 |
·民歌改编类 | 第24页 |
·少数民族风格类 | 第24页 |
·时代性题材 | 第24-25页 |
·其他题材 | 第25页 |
·作品创作技法的特点 | 第25-33页 |
·对于民族音乐元素的借鉴 | 第25-27页 |
·花腔技巧的民族化与形象化探索的创新 | 第27-29页 |
·钢琴伴奏的民族化 | 第29-33页 |
·两首作品的分析 | 第33-41页 |
·《春风圆舞曲》的分析 | 第34-38页 |
·《七月的草原》的分析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美学及创作价值 | 第42-46页 |
·音乐形象塑造的清晰定位 | 第42-43页 |
·花腔技法使用的“画龙点睛” | 第42页 |
·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 第42-43页 |
·雅俗共赏、众口“易”调的创作风格 | 第43-44页 |
·多方位的题材选择 | 第43-44页 |
·贴切生活的旋律构思 | 第44页 |
·尚德义花腔作品创作的历史价值 | 第44-46页 |
·融合进程中的多样化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