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导论 | 第8-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1. 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 第8页 |
2. 当前我国中学生课堂违纪行为比较普遍存在 | 第8页 |
3. 当前课堂违纪行为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仍存在大量问题需要研究 | 第8-10页 |
(二)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0-1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2. 调查法 | 第11-12页 |
3. 案例分析法 | 第12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一、国内外关于课堂违纪行为研究的审视 | 第13-18页 |
(一) 关于课堂违纪行为内涵的研究 | 第13-15页 |
1. 课堂违纪行为的相关界定 | 第13-14页 |
2. 本文关于课堂违纪行为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 课堂违纪行为管理理论的研究 | 第15-16页 |
1. 德莱克斯模式 | 第15页 |
2. 格拉舍模式 | 第15页 |
3. 库宁模式 | 第15-16页 |
4. 高顿模式 | 第16页 |
(三) 教师面对课堂违纪行为的矫正策略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四) 针对既有研究的分析与反思 | 第17-18页 |
1. 既有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 | 第17页 |
2. 既有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考察与原因分析——以某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为例 | 第18-27页 |
(一) 考察设计 | 第18页 |
1. 考察的问题 | 第18页 |
2. 考察的对象 | 第18页 |
(二) 学生课堂违纪的表现 | 第18-20页 |
1. 影响全体学生的严重违纪行为 | 第19页 |
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违纪行为 | 第19页 |
3. 学生某个体本身的违纪行为 | 第19页 |
4. 影响相对最小的违纪行为 | 第19-20页 |
(三) 学生课堂违纪的原因分析 | 第20-27页 |
1. 学生因素 | 第20-22页 |
2. 教师因素 | 第22-23页 |
3. 环境因素 | 第23-24页 |
4. 家庭因素 | 第24-27页 |
三、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矫正策略 | 第27-35页 |
(一)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 第27-28页 |
(二) 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 第28-29页 |
(三) 采取科学的课堂管理方法 | 第29-31页 |
1. 明确学生的日常行为标准 | 第29页 |
2. 方法因人而异 | 第29-30页 |
3. 做到一视同仁 | 第30页 |
4. 改变结果的前提是改变方法 | 第30页 |
5. 积极应对学生的消极态度 | 第30页 |
6. 加强违纪行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 第30页 |
7. 将部分课堂问题放到课后解决 | 第30页 |
8. 尽量避免与学生对峙 | 第30-31页 |
9. 鼓励造就成功 | 第31页 |
(四) 提升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 | 第31页 |
(五)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31-32页 |
(六) 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 第32-34页 |
1. 建设良好的教学物质环境 | 第32页 |
2. 用心理因素熏陶学生 | 第32-34页 |
(七) 主动与学生家庭沟通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