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在大学生职业初期管理运用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职业初期大学生工作表现稳定性差 | 第8-9页 |
·心理契约对大学生职业初期影响不够充分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页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逻辑结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逻辑结构 | 第14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研究难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心理契约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心理契约的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心理契约的概念 | 第16-18页 |
·心理契约的特点及内容 | 第18-19页 |
·心理契约的维度 | 第19-20页 |
·心理契约的破裂 | 第20-21页 |
·心理契约理论的作用和在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 第21页 |
·大学生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 第21-24页 |
·大学生员工心理契约的界定 | 第21-22页 |
·大学生员工的特点 | 第22-23页 |
·研究大学生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的重要性 | 第23-24页 |
第3章 调研设计与方法 | 第24-30页 |
·调研目的 | 第24页 |
·调查对象的界定 | 第24-25页 |
·调研安排与实施步骤 | 第25页 |
·调研安排 | 第25页 |
·实施步骤 | 第25页 |
·调研问卷设计 | 第25-28页 |
·问卷编制过程 | 第26页 |
·问卷的内容和结构 | 第26-27页 |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27-28页 |
·问卷回收情况 | 第28-30页 |
·问卷回收结果 | 第28页 |
·样本基本信息概况 | 第28-29页 |
·资料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第4章 心理契约在大学生职业初期管理调研分析 | 第30-44页 |
·样本跳槽次数概况及分析 | 第30-37页 |
·样本跳槽次数概况 | 第30-32页 |
·无跳槽经历的样本分析 | 第32-33页 |
·有一次跳槽经历的样本分析 | 第33-35页 |
·有两次跳槽经历的样本分析 | 第35-37页 |
·有三次或以上跳槽经历的样本分析 | 第37页 |
·样本跳槽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交易维度分析 | 第39页 |
·关系维度分析 | 第39页 |
·团队维度分析 | 第39-40页 |
·大学生职业生涯初期阶段划分 | 第40-41页 |
·调研结果反映出的问题 | 第41-44页 |
·用人单位对心理契约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41-42页 |
·大学生个人对跳槽没有理性的认识 | 第42页 |
·社会政策和舆论不利于大学生稳定就业 | 第42-44页 |
第5章 心理契约在大学生职业初期管理中运用建议 | 第44-49页 |
·社会要为心理契约的构建营造良好的氛围 | 第44-45页 |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 第44-45页 |
·政府要重视就业培训 | 第45页 |
·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教育 | 第45-46页 |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第45页 |
·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观 | 第45-46页 |
·组织要加强对职业初期阶段心理契约建立的重视 | 第46-47页 |
·探索阶段组织心理契约管理措施 | 第46页 |
·立业阶段组织心理契约管理措施 | 第46-47页 |
·大学生个体要努力配合组织共同建立心理契约 | 第47-49页 |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 第47页 |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