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一、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一) 大学生社团的概念 | 第12-15页 |
1.大学生社团的概念 | 第12-13页 |
2.大学生社团的特点 | 第13-14页 |
3.大学生社团的分类 | 第14-15页 |
(二) 大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15-17页 |
1.大学生社团是提升非社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 第16页 |
2.大学生社团是培养社团自身成员的重要方式 | 第16-17页 |
(三)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2.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研究盲点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 第19-27页 |
(一)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第19-21页 |
1.自我效能感的提出 | 第19页 |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3.自我效能感的应用领域 | 第20-21页 |
(二)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 第21-23页 |
1.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方式 | 第21-22页 |
2.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群体的作用 | 第22-23页 |
(三)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1.信息源的影响 | 第23-24页 |
2.运行机制的影响 | 第24页 |
3.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四)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及提升方法 | 第25-26页 |
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25页 |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方法 | 第25-26页 |
(五)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26-27页 |
三、研究的总体构想 | 第27-32页 |
(一) 研究主题 | 第27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三) 研究流程 | 第28-29页 |
(四)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五) 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30-32页 |
1.研究方法 | 第30页 |
2.研究工具 | 第30-31页 |
3.统计工具 | 第31-32页 |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32-39页 |
(一)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现状 | 第32-35页 |
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分数 | 第32页 |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32-35页 |
(二) 社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社团相关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35-39页 |
1.社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社团属性方面上的差异检验 | 第36-37页 |
2.社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社团成员个人因素方面的差异检验 | 第37-39页 |
五、综合讨论 | 第39-45页 |
(一) 关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体现状的讨论 | 第39-42页 |
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较高 | 第39-40页 |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 第40-42页 |
(二) 社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社团相关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42-45页 |
1.社团属性对社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讨论 | 第42-43页 |
2.社团成员个人因素对社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讨论 | 第43-45页 |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5-50页 |
(一) 简要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1.关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体现状的相关结论 | 第45-46页 |
2.关于社团活动对社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的相关结论 | 第46页 |
(二) 相关建议 | 第46-50页 |
1.重视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46-47页 |
2.以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为评估方式关注和解决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困境 | 第47页 |
3.以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增加大学生个体的成功体验 | 第47-48页 |
4.以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为导向建设重点模范大学生社团 | 第48-49页 |
5.建设高效的社团内部激励机制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