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学术现状简介 | 第10-13页 |
二、研究内容及学术意义 | 第13-15页 |
三、凡例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甲骨文名物字的形义关系 | 第16-106页 |
第一节 甲骨文象物字的形义关系 | 第16-35页 |
一、独体象物字(230字) | 第17-26页 |
二、复体象物字(6字) | 第26页 |
三、合体象物字(39字) | 第26-30页 |
四、加体象物字(37字) | 第30-32页 |
五、借代(8字) | 第32-33页 |
六、象形到会意的过渡(6字) | 第33-35页 |
第二节 甲骨文表名物会意字的形义关系 | 第35-53页 |
一、会意字的字符等於会意字(6字) | 第35-36页 |
二、会意字的字符不等於会意字(61字) | 第36-53页 |
第三节 甲骨文表名物形声字的形义关系 | 第53-100页 |
一、形符等於形声字(13字) | 第53-56页 |
二、形符表类(203字) | 第56-90页 |
三、形符表整体(8字) | 第90-92页 |
四、形符表局部(6字) | 第92-93页 |
五、形符表质料(14字) | 第93-96页 |
六、其他关系(16字) | 第96-100页 |
第四节 甲骨文表名物指事字 | 第100-105页 |
一、附划因声指事字(9字) | 第100-103页 |
二、省划因声指事字(3字) | 第103-104页 |
三、变体因声指事字(1字) | 第104页 |
四、加区别符号因义指事字(1字) | 第104-105页 |
小結 | 第105-106页 |
第二章 甲骨文动作字的形义关系 | 第106-236页 |
第一节 甲骨文表动作独体字的形义关系 | 第106-109页 |
一、字形表现动作的施事(10字) | 第106-109页 |
二、字形表动作的工具(1字) | 第109页 |
第二节 甲骨文表动作会意字的形义关系(一)——“形合”式 | 第109-194页 |
一、仅含一种因子(29字) | 第110-117页 |
二、含有两种因子(230字) | 第117-178页 |
三、含有三种因子(67字) | 第178-193页 |
四、含有四种因子(3字) | 第193-194页 |
第三节 甲骨文表动作会意字的形义关系(二)——“义合”式 | 第194-198页 |
第四节 甲骨文表动作会意字的形义关系(三)——“加旁”式 | 第198-202页 |
第五节 甲骨文表动作形声字的形义关系 | 第202-230页 |
一、形符等於形声字(9字) | 第202-204页 |
二、形符义与形声字义近(4字) | 第204-206页 |
三、形符与形声字字义相关(114字) | 第206-230页 |
第六节 甲骨文表动作指事字的形义关系 | 第230-235页 |
小結 | 第235-236页 |
第三章 甲骨文性状字的形义关系 | 第236-265页 |
第一节 甲骨文表性状独体字的形义关系 | 第236-238页 |
第二节 甲骨文表性状会意字的形义关系 | 第238-247页 |
一、同形会意(9字) | 第238-239页 |
二、异形会意(31宇) | 第239-247页 |
三、加旁會意(1字) | 第247页 |
第三节 甲骨文表性状形声字的形义关系 | 第247-260页 |
一、名物之性质(25字) | 第247-253页 |
二、事之状态(32字) | 第253-260页 |
第四节 甲骨文表性状指事字的形义关系 | 第260-265页 |
一、主体字符兼表音义(9字) | 第260-263页 |
二、主体字符表义(1字) | 第263页 |
三、主体字符表音(4字) | 第263-265页 |
第四章 甲骨文字的构形与字符功能 | 第265-335页 |
第一节 甲骨文可识字构形分析 | 第267-310页 |
第二节 甲骨文字符功能分析 | 第310-335页 |
一、甲骨文裹的不成字字符 | 第311-315页 |
二、甲骨文裹的成字字符 | 第315-335页 |
第五章 甲骨文构字的相关问题 | 第335-407页 |
第一节 甲骨文义近形符的通用与对立 | 第335-357页 |
一、“人、大、卩、女、子”等字符 | 第335-345页 |
二、“牛、羊、马、豕、犬、廌、虎、(?)”等字符 | 第345页 |
三、“屮、木、禾、来、丰、生”等字符 | 第345-348页 |
四、表现整体轮廓的字符与具体器官的字符 | 第348-350页 |
五、字符“攴/殳”与字符“又/廾” | 第350-351页 |
六、字符“彳、行、止、辵” | 第351-353页 |
七、字符“水”与表液态物质的数小点 | 第353-355页 |
八、“戈、戌、(?)、刀、斤、我”等杀伐工具字符 | 第355-357页 |
第二节 形近字符的混同 | 第357-371页 |
一、字符(?)、(?)(攴)与(?)((?)/鞭) | 第357-359页 |
二、“匕”的两个来源及甲骨文八“匕”之字 | 第359-364页 |
三、“阜”字及字符“阜”的两个来源 | 第364-369页 |
四、字符“叀”的两个来源 | 第369-371页 |
第三节 不同构式会意字之间表意关系比较 | 第371-383页 |
一、三种带祭品祭具的会意字 | 第371-376页 |
二、甲骨文“施事+工具+受事”式会意字与其相关会意字的关系 | 第376-382页 |
三、甲骨文“施事+受事”式与“工具+受事”式会意字的关系 | 第382-383页 |
四、甲骨文“施事+工具”式与“工具+受事”式会意字的关系 | 第383页 |
第四节 非字符的构形因素 | 第383-407页 |
一、甲骨文字符的相对方向 | 第384-393页 |
二、字形所含相同字符的数量 | 第393-402页 |
三、字形所含数小点是否区别意义 | 第402-407页 |
附录一:说土、地语义之流变及甲骨文“土”字新解 | 第407-411页 |
附录二:甲金文杂考 | 第411-42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21-427页 |
后记 | 第427页 |
补记 | 第4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