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论文来源 | 第9-10页 |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4 结构安排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收费站数据采集 | 第15-18页 |
§2-1 调查对象 | 第15页 |
§2-2 调查任务及内容 | 第15页 |
§2-3 调查方案 | 第15页 |
§2-4 调查方式 | 第15页 |
§2-5 调查过程 | 第15-18页 |
2-5-1 调查日期 | 第15-16页 |
2-5-2 调查人员培训 | 第16页 |
2-5-3 调查注意事项 | 第16页 |
2-5-4 调查地点 | 第16-17页 |
2-5-5 调查点位置选取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计重收费通道研究 | 第18-27页 |
§3-1 计重收费车辆收费时耗特征调查及分析 | 第18-21页 |
§3-2 计重收费通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第21-25页 |
3-2-1 收费通道基本通行能力分析 | 第21页 |
3-2-2 收费站服务水平分级 | 第21-22页 |
3-2-3 计重收费通道通行能力分析 | 第22-24页 |
3-2-4 计重收费通道与常规非计重通道通行能力比较 | 第24-25页 |
§3-3 故障复称车辆解决办法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复式收费通道研究 | 第27-41页 |
§4-1 复式收费通道通行能力研究 | 第27-33页 |
4-1-1 收费过程 | 第27-28页 |
4-1-2 编写程序框架 | 第28-30页 |
4-1-3 模拟结果 | 第30-33页 |
§4-2 复式收费通道模型研究 | 第33-41页 |
4-2-1 成本分析 | 第33-36页 |
4-2-2 优化模型 | 第36页 |
4-2-3 排队时间仿真模拟 | 第36-38页 |
4-2-4 模型分析 | 第38-39页 |
4-2-5 逗留时间模拟结果 | 第39-40页 |
4-2-6 最优收费亭数目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第五章 ETC 收费通道通行能力调查研究 | 第41-48页 |
§5-1 ETC 收费通道通行能力调查 | 第41页 |
§5-2 ETC 收费通道基本通行能力计算 | 第41-42页 |
§5-3 ETC 收费通道通行能力模拟 | 第42-46页 |
5-3-1 参数确定 | 第42-43页 |
5-3-2 仿真数据输入 | 第43-44页 |
5-3-3 仿真结果输出 | 第44-45页 |
5-3-4 仿真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45-46页 |
§5-4 通行能力对比分析建模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收费站设计参数分析 | 第48-55页 |
§6-1 收费站建筑设计 | 第48页 |
§6-2 收费站总体规划 | 第48-49页 |
§6-3 收费站建设规模设计标准 | 第49-50页 |
§6-4 收费广场布置 | 第50-51页 |
6-4-1 收费广场的设计原则 | 第50页 |
6-4-2 收费广场通道数的计算 | 第50-51页 |
§6-5 收费站房建设占地标准 | 第51-53页 |
6-5-1 员工宿舍 | 第52页 |
6-5-2 监控室 | 第52-53页 |
6-5-3 票据室 | 第53页 |
6-5-4 办公室 | 第53页 |
6-5-5 公共厕所 | 第53页 |
6-5-6 食堂 | 第53页 |
§6-6 收费站附属设施配置 | 第53-5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5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A | 第5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