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关于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的研究 | 第10页 |
·关于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对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性途径的研究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12-14页 |
2 广元市利州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情况分析 | 第14-24页 |
·《品德与社会》课程师资队伍配置情况分析 | 第14-16页 |
·《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态度情况分析 | 第16-18页 |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 第18-21页 |
·《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情况分析 | 第21-22页 |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培训情况分析 | 第22页 |
·开放性问题回答情况分析 | 第22-24页 |
3 广元市利州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4-29页 |
·从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来看 | 第24-25页 |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 第24-25页 |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培训力度不强 | 第25页 |
·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 | 第25-26页 |
·课程安排随意,教学用时不足 | 第25页 |
·校本培训欠缺,教研活动无序 | 第25-26页 |
·教学评价缺位,课程管理松散 | 第26页 |
·从教师教学层面来看 | 第26-28页 |
·专业精神淡漠,专业素养不足 | 第26-27页 |
·教学手段单一,课堂缺乏生机 | 第27页 |
·教学过程封闭,资源整合匮乏 | 第27页 |
·教学评价随意,评价收效甚微 | 第27-28页 |
·从学生学习层面来看 | 第28-29页 |
·家长关注度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 第28页 |
·生活经验储备较少,教材融合程度较低 | 第28-29页 |
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 第29-35页 |
·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立足终身发展,强化课程实施 | 第29-30页 |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 第29页 |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师资培训力度,以教学竞赛和观摩活动促进教学整体水平发展 | 第29-30页 |
·学校要努力做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水平 | 第30-32页 |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 第30页 |
·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最大限度整合各类教学资源 | 第30页 |
·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 | 第30-31页 |
·加强社会和学生家长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 第31-32页 |
·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实效 | 第32-33页 |
·教师要树立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责任意识 | 第32页 |
·尽快做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 第32-33页 |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 第33页 |
·学生要广泛参与各种活动,丰富经验储备,积极融入《品德与社会》课程 | 第33-35页 |
5 结语 | 第35-36页 |
附录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