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21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相关文献 | 第10-14页 |
2. 有效性教学方面的文献 | 第14-19页 |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1. 研究的思路 | 第19-20页 |
2.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二、 理论依据与条件 | 第21-28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21-24页 |
1. 国内外有关有效性教学的解释 | 第22页 |
2. 一些字典中对“有效”的解释 | 第22-23页 |
3. 几位学者对有效性教学的解释 | 第23-24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第24-25页 |
2. 后现代课程教育观 | 第25-26页 |
3.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26-27页 |
(三) 研究的可行性条件 | 第27-28页 |
三、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建构 | 第28-44页 |
(一) 认知能力教学目标 | 第29-33页 |
1. 文言知识的识记掌握 | 第29页 |
2. 文言意义的领会理解 | 第29-30页 |
3. 文言知识的运用贯通 | 第30-31页 |
4. 文言语篇的分析解读 | 第31-32页 |
5. 文言语义的综合概括 | 第32页 |
6. 文言观点的评论总结 | 第32-33页 |
(二) 情感素养教学目标 | 第33-39页 |
1. 愿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第34-35页 |
2. 积极参与学习文言文的行动 | 第35页 |
3. 自觉鲜明的批判意识 | 第35-36页 |
4. 文言文主旨的主动建构 | 第36-37页 |
5. 文言文创造力的无限激发 | 第37-39页 |
(三) 言语技能教学目标 | 第39-44页 |
1. 文言文学习中的听与讲 | 第39-40页 |
2. 文言文学习中的读与导 | 第40-41页 |
3. 文言文学习中的说与启 | 第41-42页 |
4. 文言文学习中的写与评 | 第42-44页 |
四、 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 第44-82页 |
(一) 清晰地目标提示、积极地参与学习、及时地反馈矫正 | 第44-61页 |
1. 学习目标提示 | 第45-49页 |
2. 积极参与学习 | 第49-56页 |
3. 及时地反馈矫正 | 第56-61页 |
(二) 文言文参与式学习活动 | 第61-67页 |
1. 内涵及特征 | 第62页 |
2. 文言文参与式学习设计原则 | 第62-63页 |
3. 文言文参与式教学的设计 | 第63-65页 |
4. 文言文参与式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 第65-67页 |
(三) 兼顾学生的认知、情感、言语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67-76页 |
1. 认知目标培养 | 第68-69页 |
2. 情感目标培养 | 第69-72页 |
3. 言语目标培养 | 第72-73页 |
4. 实现三个目标的综合全面发展的策略 | 第73-76页 |
(四) 文言文研究型学习活动 | 第76-82页 |
1. 文言文研究型学习实现的条件 | 第77-78页 |
2. 文言文研究型学习的实施过程 | 第78-79页 |
3. 文言文研究型学习的评价 | 第79-81页 |
4. 文言文研究型学习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 第81-82页 |
五、 总结与反思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89页 |
后记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