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初中师生文本解读中存在的现实差异与原因 | 第13-28页 |
第一节 解读主体质的差异性 | 第13-17页 |
一、 教师:特殊的文本解读者和意义传递者 | 第13-14页 |
二、 学生:成长中的意义接受者和文本建构者 | 第14-15页 |
三、师生教学角色异质造成的文本解读的差异 | 第15-17页 |
第二节 解读思维的差异 | 第17-21页 |
一、 初中生童话式阅读反应的性质与特点 | 第18-19页 |
二、 师生文本解读思维差异的深层原因 | 第19-21页 |
第三节 解读方法的差异 | 第21-25页 |
一、 师生在文本主题准确度把握方面的差异 | 第21-22页 |
二、 师生在阅读感情偏好控制程度方面的差异 | 第22页 |
三、 师生在语文本体意识方面的差异 | 第22-23页 |
四、 师生在文本解读积累和迁移方面的差异 | 第23-25页 |
第四节 解读过程的差异 | 第25-28页 |
一、 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 | 第25-26页 |
二、 师生在字面意义深浅层次方面解读的差异性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利用师生间解读差异进行教学的有效措施 | 第28-49页 |
第一节 促进“童话式思维”与“理性化思维”的共同发展 | 第28-36页 |
一、 让文本解读变成一个类似于阅读童话的生命体验过程 | 第29-32页 |
二、 让文本解读变成一个体验、想象与再创作的过程 | 第32-34页 |
三、 让文本解读变成一个完成学生理性思维的过程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实现教师实践反思和情感投入的文本解读 | 第36-40页 |
一、 对师生差异的反思性阅读教学 | 第36-38页 |
二、 对师生差异的情感性阅读教学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尊重“心理体验的原初意义”和“知识经验的后天加工” | 第40-44页 |
一、 尊重学生心理体验的原初意义 | 第40-43页 |
二、 重视客观文本、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后天加工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树立未来意识的快乐阅读教育理念 | 第44-49页 |
一、 转变阅读学习观念,培养能伴随学生一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 第44-46页 |
二、 培养学生健全的“整体性人格”和“个性化心智” | 第46-49页 |
第三章 文本解读方式的初步探索——透明化阅读教学法 | 第49-63页 |
第一节 透明化阅读的性质和内涵 | 第49页 |
第二节 透明化阅读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 第49-63页 |
一、 初步预设目标:设置清晰透明的阅读目标指向 | 第50-54页 |
二、 过程扩展目标:设置透明清晰的阅读解读障碍 | 第54-59页 |
三、 评价反思目标:激发学生清晰透明的“后阅读感悟” | 第59-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