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戏曲与民族声乐之间的关系 | 第7-12页 |
第一节 戏曲产生的土壤 | 第7-10页 |
第二节 在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歌剧 | 第10-12页 |
一、继承戏曲传统创作的代表性剧目 | 第10-11页 |
二、民族歌剧的产生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戏曲演唱与民族唱法的比较与借鉴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吐字行腔的比较 | 第12-15页 |
一、相似的吐字方式 | 第12-13页 |
二、行腔的个性差异 | 第13-14页 |
三、吐字行腔的借鉴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呼吸方法的比较 | 第15-17页 |
一、传统戏曲的呼吸方法 | 第15-16页 |
二、现今盛行的呼吸方法 | 第16页 |
三、合理运用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声贯于顶——共鸣 | 第17-19页 |
一、戏曲高音共鸣 | 第17-18页 |
二、对民族声乐的指导意义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当代民族唱法的现状及改变的相关途径 | 第19-23页 |
第一节 当代民族唱法的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戏曲演唱之独特个性对改变民族唱法现状的现实意义 | 第20-23页 |
一 戏曲声音造型的特色 | 第20-21页 |
1 不同行当的声音造型 | 第20页 |
2 各声区统一 | 第20-21页 |
二 在民族唱法上的运用 | 第21-23页 |
结语 | 第23-2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