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方言疏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12页 |
一、姜亮夫先生其人 | 第7-8页 |
二、《昭通方言疏证》其书及书证 | 第8-9页 |
(一) 《昭通方言疏证》简介 | 第8-9页 |
(二) 《昭通方言疏证》之书证 | 第9页 |
三、《昭通方言疏证》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四、《昭通方言疏证》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语音 | 第12-26页 |
一、昭通方言概况 | 第12-14页 |
(一) 地理概况 | 第12页 |
(二) 历史沿革 | 第12页 |
(三) 昭通城区方言界定 | 第12-13页 |
(四) 记音符号 | 第13-14页 |
二、《昭通方言疏证》的注音方式 | 第14-16页 |
(一) 直音法 | 第15页 |
(二) 反切法 | 第15页 |
(三) 读若 | 第15-16页 |
三、《疏证》的语音背景 | 第16-26页 |
(一) 近代语音背景 | 第16-23页 |
1、声母 | 第18-19页 |
2、韵母 | 第19-22页 |
3、声调 | 第22-23页 |
(二) 现代语音背景 | 第23-26页 |
1、声母 | 第23页 |
2、韵母 | 第23-24页 |
3、声调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词汇 | 第26-42页 |
一、《疏证》方言词汇概况 | 第26-28页 |
二、从《疏证》看民国时期昭通方言特征词 | 第28-31页 |
三、《疏证》方言词汇的层次分析 | 第31-37页 |
四、《疏证》方言词汇与《昭通方言志》方言词汇比较 | 第37-42页 |
第三章 释义 | 第42-46页 |
一、《疏证》释义方式的类型 | 第42-44页 |
(一) 声训 | 第42页 |
(二) 义训 | 第42-43页 |
(三) 形训 | 第43-44页 |
二、《疏证》释义的不足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