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18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13-16页 |
·化学融合 | 第13页 |
·电融合 | 第13页 |
·原生质体细胞融合特点 | 第13-14页 |
·原生质体融合的几个步骤 | 第14页 |
·去除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 | 第14页 |
·生质体再生成细胞 | 第14页 |
·融合 | 第14页 |
·融合子的选择方法 | 第14-15页 |
·其它方法 | 第15-16页 |
·原生质体融合的应用 | 第16-18页 |
·改良菌种 | 第16页 |
·抗生素研究 | 第16页 |
·酶的研究 | 第16-17页 |
·病毒传递 | 第17页 |
·核的转移 | 第17页 |
·质粒转移 | 第17-18页 |
·耐热性研究及菌种筛选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47页 |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菌体前处理 | 第20-21页 |
·As.1887菌种的活化与保存 | 第20页 |
·菌种活化 | 第20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0-21页 |
·菌体前培养 | 第21页 |
·总菌数测定 | 第21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21-22页 |
·酶解 | 第21页 |
·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测定 | 第21-22页 |
·原生质体灭活处理 | 第22页 |
·电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 第22-23页 |
·除酶 | 第22页 |
·融合 | 第22-23页 |
·融合子检出 | 第23页 |
·DNA含量测定 | 第23页 |
·淀粉水解圈直观比较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47页 |
·对数生长期的确定 | 第23-24页 |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研究 | 第24-36页 |
·酶的作用浓度 | 第26页 |
·酶的作用时间 | 第26-28页 |
·酶的作用温度 | 第28页 |
·酶作用的pH值 | 第28页 |
·0.1%β-巯基乙醇对酶解的影响 | 第28-31页 |
·同步处理对原生质体形成率的影响 | 第31页 |
·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及再生率的影响 | 第31-36页 |
·原生质体灭活 | 第36页 |
·融合参数的选择 | 第36-47页 |
·参数的初步选定 | 第36-39页 |
·交变电场强度的确定 | 第39页 |
·不同原生质体密度的成串效果 | 第39页 |
·不同成串时间对理想细胞成串率的影响 | 第39页 |
·成串过程中交变电场强度调整对理想细胞成串率的影响 | 第39-43页 |
·脉冲场强的确定 | 第43页 |
·脉冲时间常数的确定 | 第43页 |
·脉冲个数的确定 | 第43页 |
·原生质体电融合参数 | 第43-47页 |
·融合株的鉴定 | 第47页 |
·淀粉水解圈比较 | 第47页 |
·DNA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3 结论 | 第47-49页 |
4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5 附录 | 第51-54页 |
6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