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古代语法(文言语法)论文

殷墟甲骨卜辞祭祀动词的语法结构及其语义结构

第一章 绪论第1-22页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与祭祀相关的甲骨卜辞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12-17页
  1.2.1 考古学研究第13页
  1.2.2 历史学研究第13-14页
  1.2.3 宗教学研究第14-15页
  1.2.4 语言学研究第15-17页
 1.3 研究的不足及新课题的提出第17-18页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第18页
 1.5 研究的方法和范围第18-19页
 1.6 本文规划第19-20页
 1.7 凡例第20-22页
第二章 祭祀动词的概况第22-34页
 2.1 祭祀动词的定义第22-25页
  2.1.l 根据词的位置和句法功能第22页
  2.1.2 动词前、后一定有祖先名出现,且不是由于省略所致第22-23页
  2.1.3 辞例数量不能是孤例第23-24页
  2.1.4 根据系联原则第24-25页
 2.2 祭祀动词的数量第25-26页
 2.3 祭祀动词分类的回顺第26-28页
  2.3.1 词汇意义上的分类第26-27页
  2.3.2 从祭祀对象上分内祭和外祭第27页
  2.3.3 主从动词(甲乙动词)之说第27-28页
 2.4 本文的分类第28-32页
  2.4.1 甲类动词以“御”为例说明其特点第29-30页
  2.4.2 乙类动词以“卯”为例说明其特点第30页
  2.4.3 丙类动词以“奏”为例说明其特点第30-31页
  2.4.4 丁类动词以“俞”为例说明其特点第31-32页
 2.5 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祭祀动词和宾语第34-61页
 3.0 概况第34页
 3.1 单宾结构动词第34-47页
  3.1.1 原因宾语第34-37页
  3.1.2 对象宾语第37-41页
  3.1.3 工具宾语第41-44页
  3.1.4 受事宾语第44-46页
  3.1.5 处所宾语第46-47页
 3.2 双宾结构第47-56页
  3.2.1 非祭祀双宾动词第47-49页
  3.2.2 祭祀双宾动词与宾语的称谓第49-50页
  3.2.3 双宾结构的形式第50-56页
 3.3 三宾结构第56-57页
 3.4 小结第57-61页
第四章 单个祭祀动词及其主语、状语和补语第61-88页
 4.1 单个祭祀动词和主语、状语和补语的研究概况第61页
 4.2 祭祀动词和主语的关系第61-63页
  4.2.1 主语的形式第61页
  4.2.2 主语表示的语义第61-63页
 4.3 谓语祭祀动词和状语的关系第63-72页
  4.3.1 状语的形式第63-65页
  4.3.2 状语的语义第65-68页
  4.3.3 状语之间的相对次序第68-71页
  4.3.4 与普通动词状语的异同第71页
  4.3.5 主语和状语的相对位置第71-72页
 4.4 祭祀动词和补语的关系第72-81页
  4.4.1 表示对象第72-76页
  4.4.2 表示处所第76-79页
  4.4.3 表示时间第79-81页
  4.4.4 与普通动词的补语的异同第81页
 4.5 宾语和补语的相对位置第81-83页
  4.5.1 补语之间的相对位置第81-82页
  4.5.2 宾语和补语的相对位置第82-83页
 4.6 补语与状语的讨论第83-84页
 4.7 小结第84-88页
第五章 多个祭祀动词谓语句第88-120页
 5.1 定义第88-89页
 5.2 两个动词的结构第89-92页
  5.2.1 (A)(S) V_1 V_2第89页
  5.2.2 V_1 V_2 O第89-90页
  5.2.3 (A) V_1 O_2 V_2第90页
  5.2.4 (A) V_1 O_2 O_2 V_2 O_3第90页
  5.2.5 (A) V_1 V_2 P O第90页
  5.2.6 (A) V_1 V_2 P第90-91页
  5.2.7 V_1 O V_2 P第91页
  5.2.8 V_1 P V_2 (O)第91页
  5.2.9 (A) V_1 V_2 P O第91页
  5.2.10 V_1 并 V_2 O_1 暨 O_2第91页
  5.2.11 其他第91-92页
 5.3 三个动词的结构第92-94页
  5.3.1 (A) V_1 V_2 V_3第92页
  5.3.2 (A) V_1 V_2 V_3 P第92页
  5.3.3 V_1 V_2 V_3 O第92-93页
  5.3.4 V_1 V_2 V_3 P O第93页
  5.3.5 V_1 V_2 P O_1 V_3 O_2第93页
  5.3.6 V_1 (P) O_1 V_2 O_2 V_3 O_3第93页
  5.3.7 V_1 V_2 (P) O_1 V_3 O_2 O_3第93-94页
 5.4 更多动词的结构第94-96页
  5.4.1 V_1 P V_2 V_3 V_4第94页
  5.4.2 (A) V_1 V_2 V_3 V_4 O第94页
  5.4.3 V_1 V_2 V_3 (P)\(O_1) O_2 V_4 O_3第94页
  5.4.4 V_1 O_1 V_2 O_2 V_3 O_3 V_4 O_4 (V_5 O_5)第94页
  5.4.5 V_1 O V_2 P V_3 O V_4 O第94-95页
  5.4.6 V_1 V_2 P V_3 V_4 V_5 O第95-96页
 5.5 多个动词谓语句间的语义第96-98页
  5.5.1 并列关系第96-97页
  5.5.2 先后关系第97页
  5.5.3 兼语关系第97-98页
 5.6 几种特殊的句式和动词第98-119页
  5.6.1 王宾卜辞的句型第99-116页
  5.6.2 卜旬卜辞中附祭甲名先王的句式第116-118页
  5.6.3 祭上甲及多后的合祭卜辞第118-119页
 5.7 小结第119-120页
第六章 祭祀卜辞中的语义结构第120-151页
 6.1 祭祀卜辞中的动词第121-123页
  6.1.1 祭祀动词的语义分类研究的回顾第121-123页
  6.1.2 本文祭祀动词的语义分类第123页
 6.2 祭祀卜辞中的原因第123-125页
  6.2.1 原因的分类第123-124页
  6.2.2 原因的表现形式第124-125页
 6.3 祭祀卜辞中的对象第125-127页
  6.3.1 对象的分类第125页
  6.3.2 对象的表现形式第125-127页
 6.4 祭祀卜辞中的牲品第127-138页
  6.4.1 卜辞中牺牲的分类与数量第128-132页
  6.4.2 “殷人尚白”在卜辞中的反映第132-134页
  6.4.3 牺牲的用法第134-135页
  6.4.4 祭祀牲品的表现形式第135页
  6.4.5 牲品与对象、原因的相对位置第135-138页
 6.5 祭祀的时间第138-142页
  6.5.1 时间的分类第138-140页
  6.5.2 时间的表现形式第140页
  6.5.3 祭祀时间与其他成分的位置第140-142页
 6.6 祭祀的空间第142-146页
  6.6.1 空间的分类第142-144页
  6.6.2 祭祀空间的表现形式第144-145页
  6.6.3 祭祀处所反映的空间与其他成分的相对位置第145-146页
 6.7 祭祀动词的施事第146页
 6.8 从“御”看祭祀动词的对象、原因、牲品、祭者的关系第146-150页
  6.8.1 “御”与各论元的相对位置第147-149页
  6.8.2 “御”各论元的特点第149-150页
 6.9 小结第150-151页
第七章 结论第151-154页
 7.1 甲骨文祭祀动词结构的研究第151页
 7.2 本文的观点第151-152页
 7.3 存在的问题第152页
 7.4 今后的研究第152-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58页
 一、工具书第154页
 二、参考书目第154-158页
声明第158-159页
在研期间科研成果第159-160页
致谢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与防范
下一篇: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试论英汉语言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