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绪 论 | 第6-8页 | 
| 一、 江淮地区的乞丐音乐 | 第8-34页 | 
| (一) 江淮地区从事乞丐音乐者的来源 | 第8-9页 | 
| (二) 乞丐音乐的形式 | 第9页 | 
| (三) 乞丐音乐的类别 | 第9-27页 | 
| 1、 小调 | 第9-15页 | 
| (1) 吟唱调 | 第9-10页 | 
| (2) 时调 | 第10-13页 | 
| (3) 舞歌 | 第13-15页 | 
| 2、 门歌 | 第15-17页 | 
| 3、 老婆歌 | 第17-18页 | 
| 4、 庐剧 | 第18-23页 | 
| 5、 黄梅戏 | 第23-25页 | 
| 6、 器乐演奏 | 第25-27页 | 
| (四) 乞丐音乐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系 | 第27-31页 | 
| 1、 乞丐音乐对民间音乐的发展 | 第27-29页 | 
| 2、 乞丐音乐充实民间音乐 | 第29-31页 | 
| (五) 江淮地区乞丐音乐的艺术特点 | 第31-34页 | 
| 1、 在音乐形态上呈现着北—南、西—东的过渡风格 | 第31-33页 | 
| 2、 歌词的娱人性和即兴性 | 第33-34页 | 
| 二、 乞丐音乐的文化内涵初探 | 第34-44页 | 
| (一) 乞讨的原因 | 第34-37页 | 
| 1、 自然原因 | 第34-35页 | 
| 2、 社会原因 | 第35页 | 
| 3、 其他原因 | 第35-37页 | 
| (二) 乞讨的目的 | 第37-39页 | 
| 1、 受经济利益驱使,以乞讨为生财之道 | 第37-38页 | 
| 2、 非经济目的 | 第38-39页 | 
| (三) 乞丐音乐与风俗习尚的关系 | 第39-40页 | 
| (四) 乞丐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第40-44页 | 
| 1、 对宣传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第40-41页 | 
| 2、 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 第41-42页 | 
| 3、 乞丐音乐维系着世俗人情,巩固着伦理道德的观念 | 第42-44页 | 
| 三、 余论 | 第44-45页 | 
| 注 释 | 第45-47页 | 
| 参考书目 | 第47-48页 | 
| 后 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