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桥梁震害 | 第7-8页 |
·结构减震控制概述 | 第8-12页 |
·被动控制 | 第9-11页 |
·主动控制 | 第11页 |
·半主动控制 | 第11-12页 |
·混合控制 | 第12页 |
·桥梁结构减震控制的特点及粘滞阻尼器的应用 | 第12-15页 |
·桥梁结构减震控制的特点 | 第12-13页 |
·粘滞阻尼器在桥梁工程当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 | 第15-17页 |
·延性抗震设计理论提出的背景 | 第15页 |
·延性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延性概念对结构抗震的意义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19-30页 |
·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原理 | 第19-20页 |
·粘滞阻尼器的类型 | 第19-20页 |
·粘滞阻尼器的减震原理 | 第20页 |
·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 | 第20-22页 |
·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分析模型 | 第22-24页 |
·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减震结构的反应谱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减震结构的时程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单质点模型减震效果分析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地震反应分析 | 第30-46页 |
·三汊矶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30-37页 |
·三汊矶自锚式悬索桥工程概况 | 第30页 |
·空间动力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非线性因素的考虑 | 第31-32页 |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32-37页 |
·自锚式悬索桥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37-45页 |
·Rayleigh阻尼矩阵 | 第37页 |
·地震动的输入 | 第37-38页 |
·纵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38-41页 |
·横桥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应用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控制研究 | 第46-74页 |
·引言 | 第46页 |
·纵桥向减震控制及参数优化 | 第46-55页 |
·参数的选择及优化 | 第46-49页 |
·参数优化后的减震效果分析 | 第49-55页 |
·横桥向减震控制及参数优化 | 第55-66页 |
·参数的选择及优化 | 第55-60页 |
·参数优化后的减震效果分析 | 第60-66页 |
·地震加速度峰值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66-68页 |
·对纵桥向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对横桥向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67-68页 |
·地震动频谱特性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68-70页 |
·对纵桥向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68-69页 |
·对横桥向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结构阻尼比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70-73页 |
·对纵桥向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70-71页 |
·对横桥向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74-91页 |
·引言 | 第74页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74-77页 |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74-75页 |
·无约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75-76页 |
·有约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76-77页 |
·恢复力模型 | 第77-80页 |
·截面恢复力模型 | 第77页 |
·截面弯矩─曲率的数值计算 | 第77-80页 |
·塑性铰以及力学模拟 | 第80-83页 |
·塑性铰出现的位置 | 第80-81页 |
·塑性铰的长度 | 第81页 |
·塑性铰的模拟 | 第81-83页 |
·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 第83-89页 |
·综合对比分析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本文研究总结 | 第91-93页 |
·建议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