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规模 | 第11页 |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三、关于解决问题的对策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支撑 | 第13-15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 第17-24页 |
第一节 榕江县概况 | 第17页 |
第二节 样本的总体情况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留守儿童父母的相关情况 | 第19-21页 |
一、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情况 | 第19页 |
二、留守儿童父母的年龄情况 | 第19-20页 |
三、留守儿童父母的受教育情况 | 第20页 |
四、父母外出期间与留守儿童联系情况 | 第20页 |
五、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期间回家频率情况 | 第20-21页 |
第五节 留守儿童学习、人格发展情况 | 第21-24页 |
一、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平 | 第21-22页 |
二、缺乏与父母的沟通造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例分析 | 第24-29页 |
第一节 学习方面的问题 | 第24-25页 |
一、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 | 第24页 |
二、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生活方面的问题 | 第25-27页 |
一、留守儿童课余生活贫乏,家务负担较重 | 第25-26页 |
二、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心理方面的问题 | 第27-29页 |
一、自卑内向,自我封闭 | 第27页 |
二、不求上进,攻击欲强 | 第27-28页 |
三、对父母充满怨恨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留守儿童生活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因素 | 第29-30页 |
一、经济因素 | 第29页 |
二、集镇文化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外出父母的因素 | 第30-33页 |
一、父母本身的文化素质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二、外出打工所从事的职业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 第31页 |
三、外出父母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 第31-32页 |
四、外出父母与子女的交往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监护者因素 | 第33-34页 |
一、隔代监护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 第33页 |
二、单亲监护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学校因素 | 第34-35页 |
第五节 社会因素 | 第35-37页 |
一、同辈群体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关于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思考 | 第37-44页 |
第一节 短期缓解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具体措施 | 第37-39页 |
一、搭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载体 | 第37页 |
二、强化四项措施,积极为留守儿童办实 | 第37页 |
三、处理好三层关系,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 第37-38页 |
四、完善教育体系 | 第38-39页 |
五、发挥扶贫机构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第39页 |
第二节 长期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根本措施 | 第39-44页 |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第39-40页 |
二、加快户籍改革,缩小城乡差距 | 第40-41页 |
三、加大对儿童福利的投入 | 第41-42页 |
四、加强社会关注,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