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引言 | 第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8-10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何为"认同" | 第11-12页 |
二、民族认同 | 第12-13页 |
三、民族认同的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四、民族认同的要素分析 | 第14-16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古朴的六寨苗寨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六寨环境概况 | 第17页 |
第二节 民族认同的介质——民族文化 | 第17-23页 |
一、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 | 第17页 |
二、民族认同的介质——六寨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 | 第17-23页 |
(一) 共同的历史记忆—族源与称谓 | 第18-19页 |
(二) 母语 | 第19页 |
(三) 信神与祭祖 | 第19-20页 |
(四) 因地制宜的板壁房 | 第20页 |
(五) 穿在身上的史书 | 第20-22页 |
(六) 节日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六寨苗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现状 | 第23-34页 |
第一节 民族文化场景中的六寨青少年民族认同 | 第23-32页 |
一、显性的认同——民族语言 | 第25-27页 |
二、传统与现代糅合中产生的选择性认同 | 第27-32页 |
(一) 传统服饰的现代搭配 | 第27-28页 |
(二) 节日形式的流变 | 第28-29页 |
(三) 认同的困惑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六寨苗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中特性 | 第32-34页 |
一、民族认同中呈现的层次性 | 第32页 |
二、场境凸显性 | 第32-33页 |
三、男女认同呈现差异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影响六寨苗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因素分析 | 第34-41页 |
第一节 强化六寨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因素 | 第34-36页 |
一、现行民族政策的影响 | 第35页 |
二、从"他者"眼中反观自己 | 第35页 |
三、传统氛围的熏染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弱化六寨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因素 | 第36-38页 |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 第36页 |
二、大众媒介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三、社区文化变迁所带来的观念转变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六寨苗族民族认同呈现出的代际差异 | 第38-41页 |
第五章 对六寨苗族教育的分析 | 第41-47页 |
第一节 传统的家庭教育悄然发生转变 | 第42-44页 |
一、家庭教育主体的缺位 | 第42页 |
二、教育主体的观念变化 | 第42-43页 |
三、教育客体观念的变化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现代的学校教育面临的困境 | 第44-47页 |
一、六寨苗族学校教育历史回顾 | 第44-45页 |
二、学校教育统一化、缺少相应的地方性知识而产生的矛盾 | 第45-47页 |
(一) 语言学习面临的尴尬处境 | 第45-46页 |
(二) 学校缺少地方性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得青少年在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游离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对于教育与民族认同及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 第47-53页 |
第一节 教育的作用 | 第47页 |
一、教育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及矫正作用 | 第47页 |
二、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 | 第47页 |
第二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选择 | 第47-49页 |
一、家庭教育 | 第48页 |
二、学校教育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对教育的整合与调适 | 第49-53页 |
一、家庭教育的整合——屋檐下的文化传承 | 第49-50页 |
(一) 提高"文化自觉" | 第49-50页 |
(二) 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 | 第50页 |
(三) 充分利用家族网络 | 第50页 |
二、学校教育的调适——课堂里的民族认同 | 第50-53页 |
(一) 文化适应性原则 | 第51页 |
(二) 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以民族文化为基点,实行"乡土本位教育" | 第51-53页 |
(三) 注意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 第53页 |
结语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
附录二 Phinney关于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测量标准 | 第61-62页 |
附录三 调查问卷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