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24页 |
一、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历史与现状 | 第11-17页 |
二、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研究述评 | 第17-22页 |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一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产生的背景 | 第24-31页 |
第一节 对国内课程体系弊端的认识 | 第24-25页 |
一、课程结构过于单一 | 第24-25页 |
二、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 | 第25页 |
第二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 第25-28页 |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况 | 第25-26页 |
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要求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国外教育思想的传入 | 第28-31页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9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29-30页 |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简介 | 第31-57页 |
第一节 “诗歌与散文”系列简介 | 第31-37页 |
一、《现代诗歌选读》简介 | 第32-33页 |
二、《唐诗宋词选读》简介 | 第33-35页 |
三、《现代散文选读》简介 | 第35-36页 |
四、《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小说与戏剧”系列简介 | 第37-42页 |
一、《短篇小说选读》简介 | 第37-39页 |
二、《〈红楼梦〉选读》简介 | 第39-41页 |
三、《中外戏剧名著选读》简介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新闻与传记”系列简介 | 第42-45页 |
一、《新闻阅读与写作》简介 | 第43-44页 |
二、《传记选读》简介 | 第44-45页 |
第四节 “语言文字应用”系列简介 | 第45-51页 |
一、《实用阅读》简介 | 第45-47页 |
二、《写作》简介 | 第47-48页 |
三、《语言规范与创新》简介 | 第48-50页 |
四、《当代语言生活》简介 | 第50-51页 |
第五节 “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简介 | 第51-57页 |
一、《〈论语〉〈孟子〉选读》简介 | 第51-53页 |
二、《〈史记〉选读》简介 | 第53-54页 |
三、《鲁迅作品选读》简介 | 第54-57页 |
第三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 第57-68页 |
第一节 助读系统 | 第57-59页 |
一、助读系统的构成 | 第57-59页 |
二、助读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59页 |
第二节 文本系统 | 第59-62页 |
一、文本系统的构成 | 第59-60页 |
二、文本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60-62页 |
第三节 知识系统 | 第62-64页 |
一、知识系统的构成 | 第62-63页 |
二、知识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63-64页 |
第四节 练习系统 | 第64-68页 |
一、练习系统的构成 | 第64-66页 |
二、练习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66-68页 |
第四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内容导向 | 第68-79页 |
第一节 注重对应用能力的培养 | 第68-73页 |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 | 第68-70页 |
二、写作能力的培养 | 第70-72页 |
三、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 第72-73页 |
第二节 注重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 第73-76页 |
一、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 第73页 |
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 第73-74页 |
三、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 | 第74-75页 |
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 第75-76页 |
第三节 注重对探究能力的培养 | 第76-79页 |
一、选择研究课题能力的培养 | 第76-77页 |
二、制定探究方案能力的培养 | 第77页 |
三、搜集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 | 第77-78页 |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第78页 |
五、撰写研究报告能力的培养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79-101页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说明 | 第79-80页 |
第二节 学生使用情况调查 | 第80-88页 |
一、对教科书的整体态度 | 第80-81页 |
二、对教科书的接受水平与接受差异 | 第81页 |
三、对教科书内容的认同度 | 第81-86页 |
四、对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 第86-88页 |
第三节 教师使用情况调查 | 第88-92页 |
一、整体感觉及适应程度 | 第88-90页 |
二、对教科书使用效果的评价 | 第90-92页 |
第四节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92-101页 |
一、教科书的主要长处分析 | 第92-93页 |
二、教科书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93-101页 |
第六章 给学校、教师和编者的建议 | 第101-113页 |
第一节 给学校的建议 | 第101-102页 |
一、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让选修教科书真正发挥作用 | 第101-102页 |
二、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教师教授选修教科书的能力 | 第102页 |
第二节 给教师的建议 | 第102-108页 |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 第102-104页 |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 第104页 |
三、自身的专业发展 | 第104页 |
四、教科书的“二次开发” | 第104-105页 |
五、教科书中语文资源的利用和拓展 | 第105-106页 |
六、教科书中学生不易接受的选文的处理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给编者的建议 | 第108-113页 |
一、关于选文 | 第108-109页 |
二、关于练习系统 | 第109-110页 |
三、关于模块的扩充和内部调整 | 第110-111页 |
四、关于视听教材和课外辅助教材的编制和使用 | 第111-113页 |
结语 | 第113-114页 |
附录 | 第114-117页 |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第114-116页 |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