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译著封面 | 第6-7页 |
目录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正文 | 第10-171页 |
第一部分:世界的各种音乐 | 第10-100页 |
第1章:未受伤害的苦工:为民族音乐学下定义 | 第10-19页 |
第2章:结合乐音的艺术:音乐的概念 | 第19-27页 |
第3章:灵感和汗水:创造过程 | 第27-37页 |
第4章:通用语:音乐的通则 | 第37-43页 |
第5章:非统一的语言:音乐的多样性 | 第43-50页 |
第6章:苹果和橘子:多种音乐的比较研究 | 第50-60页 |
第7章:在看到乐谱前我什么都不能说:记谱 | 第60-72页 |
第8章:言语模式:思考曲目 | 第72-87页 |
第9章:世界上最不知疲倦的旅行者:各种曲调及它们的关系 | 第87-100页 |
第四部分:多元视角下的音乐 | 第100-171页 |
第25章:我从未听过马儿歌唱:音乐分类 | 第100-114页 |
第26章:尤八的创造物:乐器 | 第114-123页 |
第27章:你如何到达卡耐基音乐厅?教与学 | 第123-134页 |
第28章:在这里我自己成了陌生人:女性的音乐,女性在音乐中 | 第134-145页 |
第29章:多样化和差异:一些少数群体 | 第145-154页 |
第30章:一个新纪元:1990年代及以后 | 第154-163页 |
第31章:学科的形成:对历史的评论 | 第163-171页 |
索引 | 第171-218页 |
书评正文 | 第218-231页 |
前言 | 第218页 |
一、总结学科历史,关注学科变化——作者其人 | 第218-219页 |
二、民族音乐学家的"大联欢"——本书的综合性 | 第219页 |
三、新旧版本的区别 | 第219-226页 |
四、点-线-面的写作思路 | 第226-227页 |
五、可商榷之处 | 第227-228页 |
六、代结语:翻译体验 | 第228-231页 |
引文出处 | 第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页 |